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有问题的,主要就是不够稳定,这导致孩子的表现也不稳定,可是大家却都归于“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因而从不认为家长自己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孩子被夸奖了,那么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开心,而且可能会要求奖励。家长会怎么做呢?因为兴奋而随口承诺物质赠与,或精神激励,甚至有人会失态到与平时大相径庭。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石破天惊的发现——原来这样做就可以取悦家长,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样是一个通道,实现或者打破等级对垒的机会。
他的记忆点会一直保留在这里,甚至会刻意加深强化,如果重复两三次以上,那就更固定了——简直等于长到脑海里了,不可能轻易动摇的有利记忆。
那么问题来了,家长的记忆会不会也与之对等,也很牢固呢?实际当中并非如此,至少我领教过的家长都做不到固定这个记忆点,有些人甚至诉诸脑后,因为对大人来说那种短暂的快乐记忆很难留存,绝难存储于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单独意识区间里去。细节决定成败,在这里也是成立的。
既然记忆不对等了,那么后来的奖励可能每一次都是全新的认识,推倒重来的结果就是不稳定的认识导致了不稳定的表现,因为家长做不到始终如一,初心不改。要求始终在提高,在变化,直到最后失去了动力,变成机械而麻木的物质刺激,成长的快乐也兑换成了一堆可有可无的玩具或者腹中物。
反之亦然。惩罚的记忆点也同样不对等,也可能程度更甚。或许被惩罚的孩子足够乐观,淡忘不愉快的记忆的能力更强于大人,这是孩子的天性,值得大人学习的非常厉害的适应能力。但作为施于惩罚的一方则很有可能恰恰相反,不仅不会轻易淡忘情景,还会作为某种固定节目保留,成为每次亲子谈话的导火索,这是很多家长不自觉的习惯,难以自控。
你看,不管奖与罚都是如此的随性,根本做不到与孩子的记忆点同步对等,甚至还会出现强烈的错位,冲突不是一时兴起,矛盾由来已久。
对孩子的事要理智,孩子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你的孩子。
谁的孩子都是宝贝,但长大以后对于社会来说只有一个一个的人,没有宝贝。或者孩子去了幼儿园和学校,就已经不是宝贝这个级别了,他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出现了。
作为家长既然不能代替他去进行社会生活,那么当然有义务有责任教会他如何进行社会生活,包括如何面对奖与罚。
你的一举一动都在童心的照耀下被放大,而且是你无法想象的地步。态度好不好往往决定了结果千差万别,稳定当然是最值得提倡的一种了。家长心静如水才能与孩子相得益彰,才能于无形中起到有力的塑造作用。
你以为夸张的言行其实不是因为他是孩子,而是因为他是个容易快乐、容易受到刺激的人。虽然弱小但自我修复能力超强,虽然记忆点不多但都是重要的节点。
把孩子当成一个人,你就能处理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不会轻易患得患失,错过了一生中唯一一次与孩子最近最能影响他的机会。
把握自己,从稳定的态度开始,从奖与罚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