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作品,又称《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的内容。
一、未雨绸缪
这一章,主要叙说的是,事物都是在不停的产生很微细的变化。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老子先从四个现象来说明我们做事情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要治未病,不要等到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再去处理。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百度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
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
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感悟
要想做到老子所说的这样,就需要我们多去了解、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本质,可以运用四象限法则区分事物的重要紧急程度,以做到合理安排,及时处理重要的事情,不要等到等到事态发展到既重要又紧急再来想办法解决。
二、自然而然
紧接着文章用三个排比句形象的说明了凡事有其规律,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
原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百度译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
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感悟
这里无所作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我们遵循规律的去做,不执着于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就像我们希望孩子养成用方法学习的习惯。第一步是激发兴趣,第二步是优化方法,第三步是养成习惯。这个顺序不可颠倒,在孩子没有兴趣的前提下你拼命灌输填鸭是没什么效果的。但当下就有不少家长朋友违背这个规律。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家长着急,孩子痛苦的双输局面。
三、慎终如始
接着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告诫我们做事情需要慎终如始,持之以恒,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才能够成功。
原文: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百度译文: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感悟
成功,都是从很微细的地方开始。衰败,也是从很微细的地方开始,很多东西,当你成功之后,就会忽略掉,认为它可有可无,实际上就是衰败的开始。如果微细心观察,所有的成功都是一环紧扣一环,没有哪一步能够被省略。省略一步,就有可能功亏一篑,就是自己找死。四、顺应自然
文章最后老子告诉我们圣人和世人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二者的想法不同。世人以欲望为目的,故不知足,一心想爭取。圣人则以知足为目的,滿足而知足,不贪念。
原文: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百度译文: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感悟
道德经里的“道”就是大自然,是一个在运转的自然律,但是人类的我是、我能,看不到“道”的自然律,往往背道而驰。因此要依照自然规律办事,从细节入手,树立信心,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向前走。以下是几篇读者好评较多的文章:
1、初学者,如何将思维导图学好并运用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2、教会你用思维导图有创意的解决问题
3、学渣逆袭,这样做你也可以牢记古诗词
欢迎大家加入由本人发起的各项主题活动:
1、思维导图 百图绘制计划
百图绘制,实战践行,开始思维导图精进之旅。
2、用以致学 百书研读计划
以书为径,去探寻心中的诗和远方。
3、育人 遇自己
以文为证,纪录自己一个个真实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