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了。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回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你准备好听我了吗?”林徽因用一生的时间回答梁思成这个问题,松子也同样用一生的世界来诠释爱的意义是奉献。从原生家庭那里缺少的爱,酿成了松子一生上帝式无私大爱的悲剧。
生而为人,对不起。松子对不起的不是自己,而是她无私的大爱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太多的负重感。松子在自我救赎之路上越走越远,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走上这条不归路的松子的一生也在意料之中。
相比闪亮的人生,无聊的人生更加接近我们
电影一开始是从松子的侄子——阿笙的视角展现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是无聊和麻木机械的渡过这平凡的一生。
电影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光鲜亮丽女明星唱歌的镜头转到喧嚣的街道,再快切到女明星是在大屏幕上唱歌。屏幕上的画面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转换,人们大多过着不如意的生活。大多数的人还是过着普通平凡的生活,英雄事迹和传奇的人生距离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轨迹比一个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还遥远。当阿笙结账时看到柜台前的播放的电视剧,他似乎穿透那层玻璃进入其中。
《被嫌弃的松子一生》电影中多次出现电视机播放的电视剧,导演用电视剧人物的台词客观的回答阿笙的问题或想法,这种承接增强了镜头下的电影时空的真实性。坠入水中不现实的画面巧妙转场到叙事中阿笙被电话吵醒,不耐烦的接到老爸说姑姑去世的消息。在阿笙的印象里松子对他来讲完完全全是陌生人般的存在。阿笙的父亲临行前站在门口捧着松子的骨灰对阿笙说:“无论怎么看,都是无聊的一生”。想必这也是导演想对大家说的一句话,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平凡而无聊的。
对于松子,她的一生追求不是要盛装示人,而是她从小就渴望的爱。借助回忆,影片开始讲述在其弟看来松子无聊的一生。影片真实残酷的可怕,我们回首松子的一生,不免会感到心底某部分被触动了。松子这种的人生是大众人生的一个缩影,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平凡到不能再平凡,也正是这样才使观众们动容。
爱的那么用力是因为对人生有所期待
松子对爱保有初生般的活力,极度缺乏爱的精神世界对爱情的理解是纯粹和无私。她的爱如同电影中的歌舞一样明丽鲜艳,所以在松子对爱情充满期待的三分之二的生命里,影片的色调都是明亮艳丽的,亦如松子永远充满热情的心灵。松子的后半生黯淡无光,画面也转变为单一的暗色调。
年幼的松子映入观众眼帘是那么天真无邪,可是渐渐的观众们看到松子隐藏在眼底的一抹忧伤。童年时期的松子因为父亲的偏爱极其渴望被爱,松子慢慢摸索发现父亲看到她做丑脸会笑,此后年幼的松子就经常采用做鬼脸这个笨拙的方法引起父亲的注意。
游学回来的松子因一场乌龙被学校辞退,心中的怨气加上多年对父亲偏爱妹妹久美的心里不平衡的怨气,这些情绪积聚在一起松子终于爆发了,松子选择离家出走的方式想要引起父亲对她的关注。可是再得知父亲的消息,那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了。可是她这样大爱的付出最终换来的却是接连几任男朋友的冷漠无情,她一次次拼尽全力的付出,得到的却是冷漠和嫌弃。这就是松子对生活充满期待的前半生,也是令人哀恸的前半生。
电影中温暖的片段零星散落,唯一缓解观众心痛是也只有贯穿全片松子的歌声了。始终坚持对他人无私无畏的付出,只想卑微的换来他人对自己的一丝关注。松子的纯洁善良不适合这个社会,她就像是一只折翼的天使无意间闯入人间。松子爱的那么用力是因为对人生有所期待啊。正是这种毫无保留的追求爱的勇气却总是以悲剧收场,难免引人唏嘘。
原始家庭到底对一个孩子的三观影响有多大
松子悲剧的一生,起因于父亲对妹妹的偏爱导致心里不平衡形成的畸形心理。如同莫泊桑的小说《在一个春天的夜晚》中家人对待莉松姨妈的态度一样,举足轻重的松子和莉松姨妈仿佛不是家庭中的一份子。
她们的存在对家庭而言根本不重要,小时候的缺爱造成了松子一味的卑微付出的畸形心理,所以当她一次次为情所伤之后不吸取教训仍然用上帝式的大爱来温暖别人。始终对生活保持期待的精神难能可贵,我认为这是内心极度缺乏关爱所引起的卑微的求爱。
越是得不到别人的爱越是更加用力的付出。可怕的付出,可悲的结局,在我们看来松子的一生未免凄惨悲凉。**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不容小觑,那滴水穿石、潜移默化的力量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它会跟随你一辈子,在你做决定的时候影响你的理性思维。在原生家庭养成卑微求爱的松子,注定了她人生的不幸。
**
有种原生家庭的影响,叫做“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幸福是个比较级的东西,有时候想想和松子相比,我们的生活一点都不丧。松子在遭受多次打击后,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精神才是众人应该学习。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会隐居山林长面青佛,对生活始终保持着热爱才不会被世界所抛弃。
生而为人,松子你做的很好。
活着,大家还需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