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学习旅程中,厌学现象时有发生,而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许多孩子厌学并非是对学习本身毫无兴趣,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
我们可以把老师带领孩子学习类比成一次登山之旅。成绩好的孩子如同跑在前方的登山者,他们步伐轻快,既能看到独特的风景,又能不时地向身后的同学分享见闻,在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羡慕中,他们动力满满,轻松前行。中等生则紧跟老师的步伐,按部就班地前进,虽不至于掉队,但也难以脱颖而出,在这浩浩荡荡的队伍中,他们的身影容易被淹没。
而那些所谓的“学困生”,也就是容易厌学的孩子,他们就像在登山途中不小心崴了脚或者被几个台阶绊倒的人。也许是因为某天身体不适、一时走神,他们没能跟上队伍,而老师要顾及整体,无法停下来专门照料。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仅要艰难地追赶,还可能受到同学的嘲笑、家长的责备以及老师的催促,内心满是受伤和挫败感,久而久之,便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但实际上,这些孩子并非没有学习能力,只是暂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这时候,家长的作用就至关重要了,尤其是对于初高中的孩子,家长要提前做好规划。规划不应仅仅局限于孩子要上哪所学校,更应关注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有的孩子喜欢修车,有的女孩喜欢设计小物件,这些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孩子未来的职业方向。明确了方向后,孩子无论是选择上 985、211 高校,还是普通大学,亦或是中专、技校,都如同拿着不同的车票前往同一个目的地。成绩好的孩子或许乘坐的是“飞机”,而成绩稍逊的孩子可能是“快车”甚至“慢车”,但只要朝着既定方向前进,都能抵达终点。到达目的地后,持续学习才是在各自领域深耕的关键。
在学习方法上,以初三的孩子为例,当孩子学不懂,学不会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升学习效果。
首先是心态调整与疏导。初三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学业负担加重等多方面的挑战,容易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出现诸如认为自己“学习困难、能力不足”等消极想法。在这方面,家长扮演着重要角色,应与孩子耐心沟通交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让其明白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以此减轻孩子对学习难度的恐惧和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我否定的心理负担。然而,若家长感到自身难以有效帮助孩子调整心态,不妨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困扰,通过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重建对学习的信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后续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其次是知识查漏补缺。学习不能仅着眼于初三当前的知识内容,而要深入探寻学生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这些问题往往可能源于初二甚至初一阶段,例如某些学科的基础概念模糊、公式运用不熟练或解题方法缺失等。沿着学习进程回溯,精准定位最早出现知识“空洞”的位置,以此为起点进行系统性补习,为后续知识的学习与整合奠定坚实基础。只有将前期缺失的知识补齐,才能确保学习进程的连贯性与完整性,避免因前期知识的漏洞导致后续学习困难重重,从而逐步构建起完整扎实的知识大厦。
最后是学习方法的改进。一方面,要找准学习起点。突破常规的年级限制,如果在学习诊断中发现小学阶段的知识掌握不扎实影响到当下学习,那么果断从小学的薄弱知识板块开始补习,即“哪里薄弱补哪里”,这种“降级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起稳固的知识阶梯,逐步提升学习能力与成绩。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任务量。将学习视为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摒弃急于求成的心态。把每日学习任务分解为少量、具体且易于完成的小目标,确保学生在不过度劳累的前提下,能够持续稳定地推进学习进程,注重知识的点滴积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避免因任务过重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同时,还要强化鼓励机制。在学生完成每日设定的少量学习任务后,及时给予积极、具体的反馈与鼓励,例如表扬他们在解题思路、知识记忆或学习态度上的进步,肯定他们的努力与付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认可,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形成良性循环,逐渐提升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助力他们在初三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与成长,为迎接中考做好充分准备,实现学业上的突破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