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如果可以选择背景音乐,那么我想我的选择会是TomPeng NewGrass Band的《Red PrairieDawn》。这首曲子是一首口琴三重奏,旋律非常优美、节奏感强,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氛围。这首曲子的中文名叫作《草原的黎明》,黎明很美,黎明之后到来的,是更大的光明。本文带给人的启发,犹如黎明后到来的光明,让人眼前一亮,很美。故,一曲《Red Prairie Dawn》,与大家共赏~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先生创作的。在拿到此书的时候,以为只是列举了对于提高效率的七个分别独立的七个好习惯,但是读完第一部分之后,我完全不这么认为,这是从思维出发而展开探讨的一本书。这也不是某一个人的观念,用作者的话来讲,这本书确实是他写的,不过这七个习惯并不是他想出来的,这些准则是早在他之前就广为人知,更像是自然法则,而他,只是把它们整合在一起,通过梳理分析,为人所用。作者很谦虚。他通过他的研究视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思维导图,引导我们方向正确地精进。
读了这本书,总体来讲会有一种体会,就是每个人的思维路径不一样,经历也不一样,所以导致最后言行举止和对于事情的看法会有不同,没有对与错,只是有这些背后的不同而已。为了更好的去包容、理解、更高效地协同,我们需要努力达成思维灵活的转换。思维转换,就是改变理解世界的方式。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叫作《把你的脚放在我的鞋里试试》,讲的就是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感同身受的思维方式。我在想,这是在告诉我,要把自己的脚放进别人的鞋子里。也是在这个时候结合起来,才让我意识到这种思维的可贵,这种观念,是闪闪发光的。现在,我意识到这一点,也相信思维是可以转换的,我需要去吸收、接收很多新东西,先了解、再理解、最后高效协同达成新的向前发展的均衡。
作者把人分为自然人和社会人两种不同属性,其中又区分出依赖期、独立期和互赖期。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概念在实际中不一定能够完全分清界限,不过总体上来说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标志。作为自然人而言,人都是从婴儿开始一点点开始学,爬、走、吃饭什么的都要依赖外界,到十八岁,法律上独立,但是实际上如果在上学,毕业之前还是要依赖家庭很多。大学毕业以后,开始自己工作拿薪水,慢慢走向独立。然后,团队的概念慢慢明朗并且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是的,我们要学着基于彼此优势互相依赖去做好事情,这就是互赖。从依赖期到独立期,作者提出了达到个人领域的成功的三个习惯:第一,积极主动;第二,以终为始;第三,要事第一。从独立期到互赖期,作者提出了达成公众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即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最后,提到要不断更新,这涉及到前面所述的所有方面都要更新,就像中华文明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像软件系统一样,要经常排除bug、经常系统升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与时俱进、接收最新鲜、最前沿的资讯,完善自我。
下面,谈一下对这七个具体习惯的领会。
积极主动,我认为是讲了两方面,一方面是态度积极,另一方面是行动自发自主,当我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那么我相信,出来的结果一定是正向的,因为出发点就是正向的。犹太裔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二战期间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最开始的时候非常痛苦,每天面对着的都是时时被死亡威胁的带着恐惧生存的队友,也包括他自己。后来,慢慢他发现,有人不但活了下来,而且活的有尊严——每天用玻璃片刮胡子。从那以后,他便决定选择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做力所能及的事,和集中营的囚徒共渡难关。事后,他写了一本书,叫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他讲到,选择态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拥有的最后一项自由。是的,境由心生。
以终为始,明确终点是什么再来开展恰当的工作,这样,成效才会更高。当需要建造一幢大楼的时候,直接开干不明智不说,而且还会显得愚蠢,开干前必然的前提是要有设计说明,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一样,事先要明白目标是什么,做事的原则是什么,并且要有提前的人财物的全方位计划安排,这样做下来,整件事才会八九不离十。
要事第一,优先做重要的事情,也尽量不要成为一位累得要死还起不了大作用的救火队员,而应该提前采取防火措施做好预防工作,做到未雨绸缪。管理学上经常将“时间管理矩阵”作为管理的重要工具,经常通过二维四象限来分析对立统一的概念,这里就是分析“重要VS不重要”“紧急VS不紧急”,简而言之,就是“轻重”“缓急”。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只能立刻动手去做,完成一个是一个;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应该花重要精力去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尽量少做;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尽量不做。
以上是从依赖期到独立期需要养成的习惯。接下来,是从独立期到互赖期需要养成的习惯。
交易的本质,是价值的交换。合作,一定是双方都受益才能长久持续下去,否则,就是一锤子买卖,因为谁也不是傻子,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讲,就是,人都是理性的。所以双赢的思维,应该是合作的前提,就是你我都要赢,否则就别干。
知彼解己,就是中国古话讲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后多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的鞋里试试就好了,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用对方的思维去看看;至于自知解己,那就要靠多观察自己的言行、多体会自己的感受、常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啦,然后再把本真的自己自然地传递给他人。
统合综效,大概意思就是1+1>2,也就是管理学上讲的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像我们做设计一样,同样的零散的元素通过创造性整合,会形成一个全新面貌的具有生命的个体,这是加入了智慧和创造力在里面的。
最后,有了这些意识,还是那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特别是前面对于人的思维的那些阐述。有了这张思维导图,感觉思路清晰了很多,有一种比较明朗的感觉。现在明白七个习惯也不是七个零散的习惯,而是“统合综效”的七个习惯,呵,特别美。
好了,对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解读,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祝愿大家常年有好书,时常有感悟,能悟有所用,且用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