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和你聊聊,过去的200年间,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了吗?
牛津大学经济学家马克思·罗泽(Max Roser)长期致力于研究世界范围内人类生活水平的变化。他认为,要想认清这个世界的改变,只看最近三五十年的情况远远不够,要把眼光放长远。马克思·罗泽将观察的时间线拉长到了两百多年,汇总了1800-2015年人类生活状况的数据,包括贫困、教育、健康、出生率等等。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没错,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了。
罗泽认为,我们之所以看不到时代进步的一个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过去有多差。首先来看看世界上处于绝对贫困的人口数量有多少。1820年的时候,只有极少数的精英享受较高的生活水平,而有大约95%的人,处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贫困状态。在此后的150年间,绝对贫困人口比例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经历工业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使越来越多的人摆脱贫困。1970年代,60%的世界人口尚处于绝对贫困中,此后这一比例经历了急速下降,1981年,降到41%,到2015年,这一比例已经不到10%了。
研究就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成就,特别是考虑到同期世界人口史无前例地增加了7倍。事实上,用历史眼光来看,世界曾有过一段长期没有经济增长的时期,而在这个时候,变富的唯一办法就是剥夺他人。只有经济增长,才能使大家同时变富有成为可能。
第二个变化有关识字率。曾经,识字是极少数精英的特权,教育的普及也可以说是近来才有的成就。假设你穿越到1800年,有90%的人是文盲,1930年这个比例下降到了60%,而今天,全球只有15%的人不识字。1800年,世界有1.2亿人能读会写;今天,世界有62亿的人能读会写。而读写正是人类进行科学、文化、政治行动的基础。
第三个变化是新生儿的存活率。1800年,一个孩子有将近一半的可能活不到5岁。而2015年,儿童死亡率下降至不到5%。
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文章认为,首先是住房和卫生状况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战胜传染病的可能。科学与医学的进步也功不可没,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当属19世纪下半期的细菌理论,它为抗生素和疫苗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四个变化,是全球人均可预期寿命在不断增长。死亡率下降,过去的100年里,全球人均可预期寿命翻了一番。
并且,世界人口正在经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转型。20世纪,全球人口增加了4倍;但是21世纪,这种增速恐怕不会再现,甚至有人口学家预测,全球人口将在2075年停止增长。
当然,教育状况也在持续改善,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显示,没有接受教育的人口在持续减少,而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人数则不断增加。这组数据预计,到了2100年,世界所有人口都将接受正规教育,约有70亿人至少拥有中等教育水平。
以上就是牛津大学经济学家马克思·罗泽对过去200年间人类生活水平变化的分析,如果你对这项研究非常感兴趣,不妨找到原文详细了解,或许有更多的收获。
本文源自:ourworldindata.org(A history of global living conditions in 5 charts)
此文是老卢的微商笔记:http://www.laoluv.com/weishang-chongdian/660920170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