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从初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学英语。如果读到本科毕业,至少也有将近十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如果算上研究生阶段,那么整个过程就更长了。虽然学英语的同时,我们也会学很多其他学科,并不专攻英语一项,但在英语上面所花的时间精力也甚为可观。然而,效果如何呢?敢说自己英语学得好的人大概凤毛麟角吧。这里所谓的“学得好”不仅指考试得高分,应试能力强,而更多指的是英语运用能力强,听说读写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我也学了十来年的英语,中学时尚可以称得上用心,读大学后便泛泛而学,并未花太多心思进去,不过等级考试、“寄托”考试之类也都拿过高分。后来造化弄人,阴差阳错,当了十多年的英语老师,也试着翻译出版了几本书。我敢说自己英语学得很好吗?我敢说自己听说自如、自由表达吗?我敢说英语读写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吗?真的不敢。我常常在想,自己虽算不上天赋异禀,但中等资质总是有的,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为什么没把英语学透学通?运用起来总有隔靴搔痒之嫌?哪里出了问题?
后来我想,假设学习者资质中等或以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学习时机合适与否,学习方法得当与否,学习环境有利与否,学习努力勤奋与否。
学习努力勤奋与否。这大概是最无需多费口舌讨论的因素。学习任何东西,光凭天赋,没有努力,恐怕都是不行的。但在学英语的问题上,与其说症结在于有没有努力勤奋地去学,不如说在于努力勤奋之后却仍然无法学好英语。你可能背了很多单词,记住了很多语法,应试能力很强,总能拿高分,但实际运用起来,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时有自我怀疑之感。我相信很多曾经非常努力学英语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包括很多过了专八的英语专业毕业生。
学习环境有利与否。我曾经跟一位旅居国外的友人聊过学英语这个话题。她觉得,最好的学英语的方式就是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学个一年半载英语肯定很溜了。一句话,语言环境决定学习效果。
对此,我深为赞同,因为我有亲身经历。以前在枫叶国待过,虽然刚开始的时候,的确很难顺畅表达和交流。但是一段时间适应和磨合以后,表达流畅程度和反应速度突飞猛进。跟人说话的时候,可以毫不费力,一串串词儿像滚豆子一样从脑子里倾泻而出,然后从嘴里欢快地蹦跶出来。那种感觉实在太棒了,简直像唱歌一样流畅,完全没有时时卡顿的烦恼。但是,回国以后,很快又退化了。
浸入原语环境,在运用中习得语言(习得与学得是两个概念,本文中不做区分,后面有专门文章论述),是最快也最有效的习得方式。但是,这跟年龄有关,年龄越小,习得越牢固,因为较少受母语的影响;这也跟浸入习得的时间长短有关,对于成年人,需要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短暂停留一定有所改善,但一旦脱离环境,很快又会被母语打成原形。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最终自由表达。原理同上。记得以前有人说,年龄除以7就是你在原语坏境中完全习得该门语言所需要的时间。
不过,对于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讲,这个选项并不现实。只有家里条件较好的孩子,才有可能花血本在国外学英语。还有一种类似的做法,就是在家里长期请外教,或者父母一方坚持跟孩子用英语交流,营造人工原语环境。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不出国,但是对家庭经济条件或者对父母能力的考验也很严苛,没有推广的可能。
学习时机合适与否。我并不否认无论什么时候开始学英语都可以把英语学好这种说法,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什么时候”这个前提往往潜藏着不一样的代价。比如,有个网友,也是知乎名人,号称自己在快30岁的年纪重学英语,勤学苦练,终于学成,成为兼职翻译,并在网络上教人学英语。且不说他之前失败的惨痛经历,能有决心和毅力重头再来,也是相当少见的。再比如,身边的初中生、高中生,他们往往会花很多时间来学英语,其他功课也很重,几乎挤占了大多数休息时间。每次看着他们被学习压的喘不过气来,仍要硬着头皮背课文记单词,我就会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把他们解救出来,让他们不必整日埋头于枯燥无比的教材和课本,能抬头看看窗外的蓝天绿草,听听鸟儿悦耳的叫声,享受这最平常的风景。我自己曾经和他们一样,也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在他们身上,我仿佛可以看到读书时的自己。不过,我现在常常会想,如果我能穿越到20年前,是否会有所不同?当年的自己是否可以学得更轻松高效?
7岁的时候,我曾随父母在四川生活过一年时间。到了那里短短几个月后,我就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四川话,而同行的大人们远不如我说得有腔有调。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有研究表明,在幼儿4-12岁这一时期,是学习第二母语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初步习得母语,但其并未强大到影响其他语言的习得,所以在这一时期,学习方言甚至英语效果最佳。并且,这一时期,孩子们主要以感性思维为主,理性思维仍未形成。他们仍然用学习母语的模式来习得第二语言,而不会对第二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理性思考,因而能从整体上高效习得第二语言,运用起来也最接近母语水平。这个时期所学的第二语言,也可以称为第二母语。况且,4-12岁,大多数孩子还在上学前班或者小学,学习压力相对较小,这个时候花点时间精力来学好英语,中学以后就可以轻松很多,也可以给其他科目的学习腾出时间和精力。
学习方法得当与否。如果认真地思考英语的本质,你会发现英语与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学科并不相同,和语文倒是比较有可比性。那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是怎么学习语文的。一开始,当我们还很小的时候,我们并不会说话,只是听着身边的大人对我们说,或者听大人们自己说话,并通过大人们的表情动作以及当时的情境来理解他们说的话。然后,我们慢慢地去模仿,去发出各种呀呀学语的声音。后来,我们会说一些基本的日常用语。再后来,爸爸妈妈给我们读故事,给我们看动画片,我们就能说一些相对复杂的句子了。等上了幼儿园,会有更多的锻炼说的机会,在大班时,老师、家长都会开始教孩子们认一些简单的字。上了小学,我们学了更多的字,也能看一些简单的书了,懂得了简单的语法规则。等再大一些的时候,我们认识了绝大多数字,能看很多书了,也能自己写文章了。所以,母语习得的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大量整体输入听—整体输出说—整体输入阅读(穿插文字学习、语法学习)—整体输出写作。
然而,在当今主流英语教学体系中,孩子们先学字母,再学单词,然后句子。对比语文或母语学习的过程,你会发现字母-单词-句子这个顺序并不科学,尤其过早强调语法有百害而无一利。只有大量整体输入(听),然后才能有整体输出(说);在大量听说训练的基础上,持续大量整体输入(听和读),附带词汇和语法,才能有整体输出(说和写)。总体看来,应该是整体输入再到整体输出的过程,与传统的局部到整体的方法截然不同。这些年,教育系统也出台了一些改革,比如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不学音标语法,只学听说。可以说,改革初衷很好,但是量很小,没有大量整体输入,完全没有效果,甚至还让很多学生口音被老师带坏,对英语产生厌烦,初中时完全不想学,效果适得其反。
还有,主流英语教学中,采用的大多是翻译式教学,学一个词,说一下中文意思,学一句话,说一下中文意思。等到要他们说的时候,先想到的仍是中文句子,再翻译成英文,速度显然快不起来。我给学生上课时,说到某个词某个句子,让学生解释的时候,他们下意识地就会翻译成中文,而不会想着用英文来解释;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脑子里也想着中文,再逐字翻译成英文。成绩越好的班级,翻成中文翻得越快,中文翻成英文的速度倒和差生差不多。我想,大脑中母语与第二语言的翻译转换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应该可以找到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无限缩短大脑翻译时间,加快反应速度,提高表达流畅程度。
我的学生,还有初中生、高中生,他们学英语的思维已经定型,我无力改变,因而很大程度上我对他们能做的只是在现有体系下的修修补补。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们,比如我的孩子Rockie,我希望自己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将来不用学得这么辛苦却收效甚微。
基于以上分析,现有主流英语教育体系之所以并不成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未能抓住最合适的学习时机、采用最符合语言认知规律的正确教学思路和方法来教授英语,客观上误导很多人走上了英语学习的歧路。是时候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了。
回望文章的标题,“当我们学英语时,我们在学些什么”,我希望将来孩子们学英语,不是孤立地背单词句型、记语法规则,不是逐词逐句地翻译,而是像学母语一样,整体习得地道英语,能无障碍自由表达,最终让英语成为他们的第二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