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距离上次在简书上写作,又过去了好久。随着时间流逝,我的研究生毕业了,现在开始读博了3个多月。当我翻看自己以前的文章,我意识到,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其实是过于沉浸内心世界以至于无法确信能独立地在社会上生存的担忧。当我试图分析这背后的原理,我不难想到,这可能跟大学五年没完没了地上课、考试,但是又打从心底里怀疑这些课程的意义有关。首先,不知道学了这些知识能对自己的实际生活有什么用。其次,这些知识往往在考完试以后就都忘记了。到最后,要么什么也没留下,要么留下一些零碎的、不知所云的笔记,和令人不想重读的论文。我感到,在这些课程里留下的东西,都像是一种被迫的创造。为了一个身为学生的责任,在做这些应付的差事。
我并不觉得自己在大学阶段的课程培训里有真正得到什么成长。应该说,更多地是被抛入了一个广阔的知识领域,每一样东西都泛泛地了解了一些, 但没有一样激起了我的long lasting interest. 同时,因为学生群体内部的比较的存在,让人一直都很焦虑。看着大家都纷纷找到实习,参加比赛,出国做研究,愈发觉得自我的渺小、迷茫、不知所措。比起一个明确的规划,我更多还是恍恍惚惚,走一步看一步。
而且关于我的生存状态,我发现一个从学生时代便一直缠绕的乌云就是--- 不停地拖延,不停地在最后时间赶deadline. 拖延时带来的焦虑,让我也无法认真享受别的活动,那些能拓宽生命体验的活动。反而就是做一些浪费时间的轻易获得刺激的娱乐。不过我也并不觉得自己能够改变。即使我早早地开始了一项任务,我也会因为完美主义、过度收集信息的倾向,使自己仍旧在最后时段才完成。
但我回忆起自己儿时的处理方式,反而能够获得灵感。小时候我也是作业拖到最后才完成的孩子。但是我拖延得心安理得。我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短暂休息过后,第一件事永远是看书、看动画片,或者有时候写写小说。当时还幼小的我,有过一个印象深刻的感受。那就是,这些作业,这些任务,不管怎样都会完成,他们都会成为过去式,了无痕迹。我需要在我的生命中创造出一些能够给我支柱,给我带来积累感的东西。
事实上,以为自己很难坚持的我,在这生长的10年间,也是在互联网上留下了不少文章。有简书,有豆瓣,有博客,不过更多的,是在自己的电子文档里。每当我回望这些记录时,都会对自己有更深的把握。只不过,我的隐忧是,我不清楚这些东西算不算积累。它们更像是对于自己当下状态的一个截屏。但是并不是一个延续的作品。因而我也没法从中找到完成感。
生命只是一种体验吗?还是说,那种完成、积累、达到的感觉,也很重要。
若说生命只是一场体验,那所有的东西都会变得过于轻飘飘,使人在尝试两下之后便失去兴致,也错失了收获更深刻体验的机会。若说生命在于积累、得到、完成,那么这份沉重的期盼,又会带给人难以忍受的限制感,就愈发无法开始新的事物了。
我仍旧在寻找一个最佳的位置。
写到这里,我便卡住了,所以我得允许自己的思想开一个小差。昨晚,我看了一部讲一位极其杰出的字体排印(typography)设计师的纪录片。
以前,我对平面设计的印象是,图像应该比字体重要。但是看到她设计的封面,让我感受到原来字体本身也可以这么丰富多彩,具备自我解释力。然后,我开始拿出ipad,摘抄之前买的德文书的内容。我完全不懂这些词、语句、段落的含义,但是当我将它抄下,用它们将整个空白的页面填满,我觉得“爽”极了。其实,对于现在正在码字的我,又何尝不是呢?用一个又一个敲下的文字,将页面填满,并且看到这些文字本身的机械性(或观赏性的)的超越语义的价值,这种视角似乎特别适合于给人带来心流体验。
这也部分解释了我为什么从大四开始就渐渐对之前感兴趣的社会学、政治学等社科类学科失去兴趣。也许是我的偏见,但是我感到这些学科过于依赖文字背后的意义,缺乏一种物质性、身体性的东西。比如,如果是文学,那么至少它会跟一个人内心最细微的体验相连。如果是我现在的学科,实验心理学/神经科学,那它会涉及到实验,涉及到编程,一行一行敲下的代码。但是社会学和政治学,让我感觉自己能够依傍的好像就是其他人写的论文,各种各样的著作。写下的也都是一些很宏观的,也许正确也许不正确的东西。这是令我困扰的。只能说,有时候读到一些很新颖的理论,可以给人以灵感来用新的视角理解社会上的现象吧。
我又想到,电影,它的说教成分应该占到多少。有些电影拍出来,它的立意会令人批判批驳,觉得是“三观不正”等等,但是画面效果和氛围的渲染,又是如此地吸引人,令人回味。我想,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存在一把秤,一端是高度宏观、教条,那么另一端就是真实、看上去无序的。我想,如果我要创作,我一定会试图往秤的另一端去走。一个教条规定的世界,一定是比真实的或者更符合真实的异世界少很多生命力的。
这么想来,许多试图总结成功方法、成为魅力人士的小红书推文,也是往教条的那个方向去倾斜的了。想要教条,是最简单的,因为谁都可以捏造或复刻一些空泛的话,然后不断地在人们的社交媒体上进行循环。然而对于创造来说,我想,积累足够多的基本元素,却是十分必要的,耗时巨大的。这包括词汇的积累,包括练小提琴时对每个音的准确记忆,以及其他隶属于创造类需要学习的种种基础。
学习这些基本元素的过程,可能是枯燥的,但若是沉入其中,却能体会到一股单调之下的永恒规律与快乐。这使我想到我最近非常喜欢的一首曲子,它的封面和它的音乐也构成了一股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