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提到了幸福从接纳开始,那么真正的幸福定义应该是什么呢?正好有个朋友也来咨询我一个问题,自己2018年学习了那么多,怎么越来越觉得认知变得窄了,幸福感也没有增加,感觉变得迷茫了。其实这个过程我也经历过,幸福这个定义其实很多哲学家都在讨论,比如康德,阿德勒,我对于哲学没有多少研究,不过我觉得阿德勒的生活哲学对于幸福的定义还是比较容易接受和践行的。
阿德勒说人际关系是烦恼之源,但同时也是幸福之源。很多人相信幸福感是比出来的,年薪10万的人觉得20万会很幸福,到了20万发现周围好多人年薪50万。比出来的幸福是短暂的,而且被动的,如果只有达成目标才算幸福,那在更长时间的追求路上岂不是会很无趣。
阿德勒提出幸福就是你出于对社会的关心,作为“共同体”的一员,积极参与其中,找到归属感。幸福来自贡献。这个贡献不需要比较,更精确的来说应该叫“贡献感”。有贡献感就能有幸福感。比如妈妈每天全家人吃完饭,孩子玩丈夫看电视,总是她一个人默默收拾碗筷。这里有可以两个视角。如果她想的是,丈夫挣钱我在家他有权不收拾,孩子不会收拾,只好我收拾,她认为一家人有地位差异,他就不会感到幸福。可以很多妈妈知道她们是在照顾家人,是在为家庭这个共同体做出贡献,这就可以获得贡献感而有幸福。
幸福不在于贡献大小,而在贡献“感”的大小,你的一个亲人如果因为疾病只能躺床上让人照顾,什么也干不了。他会感到很不幸福吗?其实在你看来,其实只要他“存在”,就已经是一种贡献。贡献感是由你决定的,你觉得作出了贡献就作出了贡献,这当中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只要你说服了你的内心,你就可以获得贡献感。
这个共同体是我们人类进化的伟大创造,在《人类简史》中提到我们因为能幻想不存在的东西形成共同体从而能产生大规模的协作,共同体从家庭,社会,国家,全人类可以一级级扩大。如果你在一个小的共同体中找不到贡献感,你可以试试往大一些去试试。
【下一步行动】
这其实也是一家之言,幸福没有准确的定义,不过能有一个方向让我们去循路去找到这个感觉,为什么不试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