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拆书稿(二)

02如何培养儿童的幸福感

幸福,既是一种追寻的目标,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幸福对于儿童,再没有与之相比更重要的了,因为儿童的幸福,不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未来家庭的幸福奠基,更是在为民族的昌盛与振兴着力。幸福永远比优秀重要。优秀是他人的一种评价而幸福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受,是一种心态。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优秀。教育,是教会每个个体追求幸福的事业。那么,如何才能让儿童获得幸福感呢?

1.评分应当有分量

评分是教育教学中评价学生理解知识的一种手段,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但不是唯一方式,因此,评分应当有分量。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和关怀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脑力劳动积极起来的推动力。

例如:在阅读笔记中,我从来不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相反,在阅读作业中,我给每个人都会打很高的分数,因为好分数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学生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依靠这股力量。如果学生由于某些条件和情况而没能掌握好知识,我也从不公开评价他在知识上的不足,相反,我会从他的书写、平时某次出色表现、品德、劳动、课间活动等方面给予很高的评分,或许你会认为我这个老师太虚伪了!可是,儿童的幸福特别需要这种“虚伪”,为什么呢?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学生受到压抑了。灰心丧气和郁郁不乐这类感觉严重影响学生的整个脑力劳动,会使他的头脑好像处于麻木状态。苦闷和抑郁会使管感情冲动和思想的感情色彩的大脑皮层下的神经中枢不再促使智慧去劳动,反而像把智慧禁锢了起来。”我总是努力让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他做不到,那就帮他迈出微小的一步也是好的,这一小步是推动学生思维获得认知的愉快感和情感动力,这是学生获得幸福感的根本动力。

那么,遇到学生对知识含糊不清怎么办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这个状态下,根本不需要作任何评分,如果发掘不了他的智慧,那就先让他有知识。而有些情况下,教师为了给学生评分而提一些要求的答案十分准确的问题,所以,学生就会埋头苦干地死记硬背,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据了解,死记硬背成了学生幸福感的第一“杀手”。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评分呢?将知识进行转化,即思想的深入、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总结,使学生在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时能够回到原先学过的东西上,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做事,能解决问题就是评分的一个标准,而非那些唯一的标准答案。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仅仅是分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个人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学生经常是分数的佼佼者却不会整理自己书包、卧室,那么他的思维也和他的生活一样是混乱的,如果遇到大事他也是慌乱的,甚至不知所措。那么,该如何发展学生呢?让知识滋养他的身心。只有在他生活中活起来的知识对他来说才是有用的,否则就是负担。阅读就是很有效的滋养方法。边读边思可以促进期脑力劳动,不停运转的大脑会让所学知识转化,触类旁通,直至可以用一个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多个或多方面的问题。

2.阅读应当家常化

在教学中,我们不乏这样一群学生:一项内容还没有理解,另一项内容又该学习了;一项内容背熟了,另一项内容又忘记了。真是痛苦极了!很多老师甚至包括家长认为,要减轻这类学生的学习负担就要减少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让他们只学习阅读课本的内容就够了,不必分散注意力去读其他书,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打个比方:学生的智力发展好比一棵大树的生长,树干好比课本,树根就像课外书,那么一棵树的生长就不能只靠树干来壮大,更重要的是树根的丰盈和扎实,才能不断吸收养分达到枝干挺拔、枝繁叶茂。所以,越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就越需要读更多的书,就像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问题不仅在于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的状况,而且在于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困难”学生阅读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积极。不是补习,也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儿童通往幸福的绝佳路径。所以,应当让阅读家常化。

3.劳动教育应当课程化

劳动在智力发展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

我们会发现双手灵巧的学生,热爱劳动的学生,会渐渐形成明晰的、好钻研的头脑。这里的劳动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它里面包含着思考和精巧的技能和技艺。俗话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可见手和脑有着直接的联系。儿童的手掌握或者正在掌握的技艺越高明,他就越聪明。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我打算实际利用劳动来培养儿童的智力,吸引他们参加要掌握复杂实际技能和技巧的劳动。例如:二年级学生的骨骼发育还不完善,他们手指头的灵活度还是有待提升,所以,我会引导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我先将自己的办公室的办公桌交给了一部分热心的学生,让他们来定时帮我整理桌面物品,有时候我还会特意将桌面物品散乱,以加强他们整理的难度,不曾想,他们越整理越有信心,因为每次我都会大肆夸赞一番他们的劳动成果,后来,我散乱的物品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整理欲望了,索性,他们每天都要将抽屉、文件夹从头到尾整理一遍,而且来办公室整理物品、打扫卫生的学生越来越多,不仅整理了我的桌面,而且将其他老师的一并整理整齐。于是,我将“战场”转至教室里,我在教室里办公,在教室里和他们度过课间,与他们一同生活。热心又积极的男孩子们合作打水拖地,细心的女孩子们认真清扫着每一个角落,甚至课间用完的跳绳、毽子、沙包等器材也会整理得井井有条。当我们都坐到明亮整洁的教室里的时候,就能看到他们眼睛里闪着幸福的光芒。

除此之外,根据苏老师的建议,我开发了“课堂答题抽盲盒”活动。顺利答一题便可获得一次抽盲盒机会,有趣的是盲盒任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任务内容大多是学生感兴趣且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如: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用橡皮泥捏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整理自己的卧室、演示整理书包、介绍一位自己的家人、介绍一道陕北美食、一处风景等等。这些任务大大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尝试应用到生活中。任务都是以小视频的方式呈现的,在学生做完盲盒任务后,我会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将这些小视频做成小课程,当作日后主题教育的素材。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教师关爱学生是教育发生的首要品质,这种是自发的,无目的的,热爱学生的老师就会点燃学生、挖撅出学生未萌发的火花,让他自信,保护他的自信心、自尊心。要学生理解老师的意图也要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想法,师生关系才会润泽,学生也愿意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从而体验劳动的幸福,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出发培养他的热爱与创造性,让他在擅长的的领域成为幸福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