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3.22
一位电影导演拍了一部纪录片,内容主要是都市生活,短片里大多都是高楼大厦和灯红酒绿般的生活。他将这部电影放给尚未进行文明开放的非洲土著人去观看,想要看看他们有着怎样的观后体验。
结果看完影片,他们兴高采烈地讨论着一个东西—电影里出现的一只鸡。
可是,导演感到很奇怪,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影片中并没有鸡。于是他一帧一帧拉着去看影片,最后在一个角落处发现了那只鸡。
令人震惊的是,这只鸡出现的时间是低于8格画,电影每秒钟是24格画的连续运动。这意味着,这只鸡出现的时间不足一秒,而这是一般人压根不会注意到的画面。
因为相比于高楼大厦,土著人只认识那只鸡,在他们的眼里,都市生活只是那只鸡的背景板。
于是电影学上便衍生出这样的一个概念——“你是否看到了一只鸡”。
因为人生经历不同,背景不同,认知不同,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而这一切本就无可厚非。
当然,这不仅用于电影学上。
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为人生经历,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不同,大部分人看待事物的视角也不同。所以很多事情其实并不需要去辩驳。
那些争吵的点,本质上都是源于认知差异。
语文考试,总喜欢考那些让我们分析的题,标准答案总是就那么几点。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会多层次去思考问题,瞧,很多事情都有多层次的角度,或深或浅,或明或暗。
生活不是数学,没有“1+1=2”这种标准的答案,视角不同,经历不同,所以要允许不一样的声音出现和不一样的观点。
那会让你看清更大的世界,听到更多有趣的观点,当然包含着有价值的信息和无价值的谬论。
但那一切都让世界更丰富了。
当然,我们需要的是多文化的观点和思想上的碰撞,而不是胡乱的口舌之争和动不动就问候家人的鬼话。
二
“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
你对着一只生活于夏天的虫子说寒冬的冰,对着处于深井的蛙谈论着海,然后你俩吵起来。
就像对着三季人说一年有四季,然后争论不休,这就算争到天昏地暗你也无法说服他们。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去否定说服呢。
于是在弟子与三季人争吵时,孔子出来对着三季人说:“没错,一年就是有三季。”
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随机应变。
少些争吵和生气的点。
“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我会生气,现在我不会了,我心里这样想,三季人,我就没事了。任何事情当你要发脾气,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三季人,你就心平气和了。”曾仕强教授在一个节目里这样说。
但是,在无休止的鸡毛蒜皮中,要记得,别让我们自己成了三季人。
三
某明星发了一段文字+自拍图。类似于朋友圈经常用的文案。
粉丝在下面:好美,好帅.....突然评论出现了另一个声音:“矫情“,“真丑”,“靠美貌能过一辈子?”.....乃至更难听的辱骂。
点开主页,十足黑粉。
因为不喜欢,他的一切都变成了你可以去嘲讽的点,而这一切只是源于你对他的讨厌。
从认知这个根上,就出现了莫名的差异。这便出现了争论甚至争吵,但结果并不重要,因为几句话的争论和否定并不能改变他深根蒂固的偏见,只会越吵越凶,吵到你身心俱疲越想越气,还浪费口水。
曾仕强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试图和立场不同的人争论,也不要否定别人的审美,争论下去不会有结果,只会越吵越凶。
“只与同好争天下。”
网络喷子消不尽,就少些论长短吧。
四
人们总是关注着自己熟识的事物。
因为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多方面的不同,人们的心境和关注点自然也不尽相同。于是对于同一部电影,同一件事情,我们看到的“鸡”也都是不一样。
这就像是心理学上的“鸡尾酒会效应”。
在嘈杂的室内环境中,比如在鸡尾酒会中,当我们和朋友谈话时,尽管周边的噪音很大,我们还是可以听到朋友说的内容。不管现场是多么吵闹,只要有人喊你的名字,你总能听得到。
我们天生敏感于熟悉的事物。
所以,对于不同的声音,我们的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这太正常了。不管是喜欢的还是憎恶的,总会出现一种偏向于执拗的敏感,非常喜欢/非常厌恶。
五
说来好笑。当我陷入漫长的回忆中。在那长久的自我矛盾挣扎中,我从未意识到“我就是个独立的个体”,一直将自己牵绊于他人的评价中,以至于我观察世界时都是竖起耳朵,神经敏感。
但时间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很多。
无数的经历和过往都在告诉我:不要把他人的评价看的非常重要,毕竟不同的环境造就的评判标准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是全然相同的。
就好像十块钱的午餐在你眼里已经超出预支了,而别人不懂你为什么连十块钱的饭菜都要省。
在看到“你是否看到了一只鸡”这个理论时,我便更加喜欢那句话: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知足,坚定,上进,温柔。
拿出该有的自信,关注你想关注的,学习你想学习的,热爱你该热爱的。
然后尽情去往这趟永不抵达终点的人生列车。
文 | 子木 图 | 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