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直者。”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直者。’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孔子《论语·颜渊》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善于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道怎么用人。”樊迟没有理解其中的涵义。孔子说:“推举正直的人在有邪念的人上位,能够使得邪念的人变得正直的人。”樊迟退下了,出来见到了子夏说:“我刚才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他说:‘推举正直的人在有邪念的人上位,能够使得邪念的人变得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含义丰富啊!舜有了天下,在天下民众里选择了皋陶,然后天下人的不仁之心就没有了。汤有了天下,在天下民众里选择了伊尹,然后天下人的不仁之心就没有了。”
樊迟问什么是仁爱之心。孔子说:“就是拥有爱人的能力。”那怎么样才算是拥有了爱人的能力?就是有能力为善去恶。我们可以从王阳明说的人心的成长历程来看,第一步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无善无恶心之体”,在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眼里,这个世界上没有美丑,肚子饿了就哭着找吃的,不会觉得别人长得丑或者嫌他人脏,谁给我吃的我就笑一笑,再长大一些就是第二步了,“有善有恶意之动”,有了独立的思考和一些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习性,所以会有一些自我的判断,比如这个人长得很丑,身上太脏了,想要远离一些。心智成熟了之后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懂得什么是大善和小善了,小善是大恶,大善似无情。当然有很多人是外在的形体成熟了,心中的本体未必成熟,也就是心智不健全,所以看问题才会有很多的偏见。我想这就是拥有爱人的能力的前提,要有高维度的认知,明白什么是大善和小善。我也终于理解稻盛和服为什么总是发生问题后第一时间穿上工作服就赶到工作现场,如果出现了问题就狠狠地批评,他说只有当一个人像被火钳烫了一样下次才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这就是第四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就是爱人,就是仁,首先要具备一颗大爱的仁心。
反过来我们思考一下,我们是否拥有恨人的能力?是否拥有嫉妒人的能力?我也觉察到我现在还是依然会用这种心态,但是至少我是觉擦到了,我觉得我是进步了。所以和大家一起阅读、工作、公益就是希望和所有的人一起变得更好。可以讲一些我们这几天在读的《坛经》,六祖慧能在遭到慧明的追赶要抢夺衣钵的时候他依然内心中充满了爱,他对自己的师兄并没有恨,也没有任何嫉妒,而是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让其自取。反而是因为慧明对慧能的嫉妒和恨意而成不了六祖,阻碍了自己悟道的路,寥寥几句对话突然慧明就顿悟了自己来的目的,求的成佛不是衣钵。最后就在这么一次见面中慧明竟然拜了慧明为师。这就是因为慧能心中的本体光明,心性自足不外求,充满了大知与大爱。
真正的仁就是这样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心中都是充满了爱,即使是他人要抢夺我东西的时候,我在狠狠地批评别人的时候,依然还是因为心中充满爱而理解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