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腊月天气,漫天飞絮,一川银雪。
天地已苍茫,农家的小屋内却温暖如春,彤红的火苗舔舐着锅底,一锅米酒被煮得上下翻飞,混合着粮食的醇香与砂糖的甘甜顿时弥漫于厨房。见火候已到,母亲娴熟的将几枚鸡蛋敲壳入锅,随后便捞出盛在白瓷碗里。
酒是自家酿制的米酒,顺着碗沿轻吸一口,可以连同漂浮的酒糟滑入腹内,融融暖意油然而升;鸡蛋也是来自自家散养的草鸡,晶莹剔透的外皮包裹着诱人的色泽,只需舌尖一舔,其间金黄的液体便喷薄而出,一股久违的鲜香瞬时充满了口腔……
每年的这个时节,这样的一幕都会于无数异乡人的心头浮现,会不约而同的怀念那米酒鸡蛋的味道,会想起那忙碌着的母亲的身影。尽管在琳琅满目的超市里,货架上零售的酒糟和鸡蛋随处可见,但煮不出的,是那份饱经岁月沉淀的情怀。
经过几番离别,行走过太远的路,却在他乡的匆匆一瞥,刹那间便成了乡愁。
壹
这样的情愫,多半是源自那碗浑浊的米酒。
这种传统米酒的手工技法已延续了千年,时至今日,其过程在农村依然可见:先将糯米洗净后用山泉水浸泡一夜,再入饭甑将其蒸熟,随后摊开放凉,再将秘制的酒曲磨成细粉,拌水后均匀散在其间,再放入锅内密封,灶内用余火维持恒温,如此七天,开启时即有米白色的酒浆渗出。那淡淡的酒气袭来,仿佛从岁月深处里流淌出的芳香。
在历代文人墨客眼中,这碗酒成了离愁别绪的寄托,是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悲怆;是杨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豁达”;是弘一法师“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怅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穿越了时空的界限,种族的隔阂,早已不是寻常饮品,而是衍化为文学的符号。
贰
中国的酿酒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世界上最早的酒,应该是先于人类出现的。上古时代,落地的野果,沐天地风霜自然发酵而成酒,故而酒并非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而那些尚在茹毛饮血的先人们,无意间吃了这种发酵的野果,竟然发现有治愈病痛的功效,因此,从原始社会起,人类就开始采集野果集中发酵,这便有了最早的酒--果酒。
自陶器被发明后,大约在六千年前,便开始出现了规模性的酿酒活动。《孔丛子》有言:“尧舜千钟”,虽然此书的作者及创作时间还有待考证,但其中的一些资料确系先秦时代无疑。“千钟”是上古时代的酒器,通过这个记载说明,在尧时,酒已流行于社会,更何况司马迁的《史记》还有更详实的记载:“仪狄造‘旨酒’以献大禹”。
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粮蒸煮,加曲发酵,压榨后而出酒。因此这个时期都是纯粮制作的果酒,真正的绿色食品,纯天然,无添加。
叁
七分月光,三分剑气,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便就是半个盛唐。
没有了酒的映衬,大唐便少了一半的风韵,历史流传着这个时期的诗人们千杯不醉的传说,仿佛有了这群烂漫的诗人,即便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后,这个被战火摧残的王朝都能散发出重生后的雍容气象,然而,这多半是后人们在文学里的的臆想,从科学的角度来论证,这些在豪迈的诗人们的酒量并不见得比现代人高出多少。唐诗里动辄“李白斗酒诗百篇”,“新丰美酒斗十千”,真实的情况,可能令人为之咂舌。
“斗”是旧时称粮食的器具,一斗大约16斤,斗酒相当于16瓶啤酒,如果李白真喝了这个容量的酒,至少得上几次厕所,还能淡定的在那儿写下诗百篇?
因此,唐诗里的“斗”,肯定不能等同于粮食的称量单位。从史料记载来看,可能和我们寻常用的口杯差不多。
《公羊传》上记载:“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都能扔起来攻击人,自然不会很大。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对张良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玉斗就是玉制的高脚酒杯,考虑到刘邦的身份,肯定不会大包小包的带着礼品参加宴会,既然能把白璧和玉斗这四件东西随身揣在身上,这一件斗能有多大,可想而知。
李白的酒量虽然在同时代算是佼佼者,但据此算来,也就是能喝五六瓶啤酒的量,更何况这个时代的酒,酒精度含量都很低,现代随便拎一个人,都能在酒桌上将这帮诗人秒杀。
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一直饮用纯粮发酵的酒,根据生活层次的划分,又分为过滤酒糟后的“清酒”和未过滤的原生态“浊酒”,但这只是外在的区分,在酒精度上并无区别。
由于这种酒入口绵柔,好喝不上头,很快便产生了众多女性粉丝。
著名的南宋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便是这类酒的最佳代言人。譬如她的作品中,不乏有醉酒后窘态的纪实性描述: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常寄长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不止是李清照这样的文艺女青年,即便是寻常百姓家也常有女性饮酒。最能反映北宋市井生活的《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动辄招呼“吃酒”,还有清河县里开茶馆的王婆,也兼营着酿酒的行当,而撮合潘金莲和西门庆的说辞,也是“一起吃酒”。
显然,能招呼女邻居吃酒,说明在礼教森严的封建时代,女子饮酒已不再是僭越法度的事情。而为何《水浒传》中多是“吃酒”,极少有“喝酒”的说法?那是由于该书中大部分描写的是平民生活,平民买不起过滤后的清酒,只能买带酒糟的浊酒,喝这种酒的时候,要备上一双筷子,像吃饭一样把酒糟往嘴里送,故而称之为:吃酒。
以西门庆这种身份,自然看不上这种低档的酒,能到王婆的小店吃酒,纯粹是为了勾搭潘金莲的。
伍
现代意义上的白酒,直到元代才开始出现。
作为游牧民族创建的帝国,元代的统治阶层对酒有着天生的狂热。从14世纪起,中国加大了与世界的贸易往来,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率先带来了他们的特产:蒸馏酒。这种酒外观、口感较先前的纯粮酒更为清冽、劲足,一经问世,便倍受上流社会的推崇。
关于蒸馏酒,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更为详细:“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恐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蒸馏酒的工艺要点在于酒精提纯:酿酒的程序,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蒸馏。流传至今,便成了我们现代人所常见的白酒,而之前本土产的酒,则被改称米酒。
此后,在对酒性要求浓烈的北方地区,蒸馏酒便打开了广阔的市场,而对于南方地区,日常饮用还是以口感淡雅的纯粮酒为主,譬如黄酒、葡萄酒等。不过倘若读者看到有宣称千年历史的白酒,那必是虚假广告无疑。因为即便从元代建国就有了蒸馏酒,算起到现在,也不到800年的历史。(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史称“元朝”。)
蒸馏酒最具有商业化的特点是利于量产,待到清代乾隆时期,朝廷开始对酿酒作坊进行征税,这标明酿酒业不再是作坊式经营,已经规模化、产业化。
……
临近春节,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千酒文化的国度,亲朋聚会间的觥筹交错自然难以避免,不过无论动机如何,还是以少饮为佳。毕竟在这个时代,可供宣泄的对象太多,大可不必效仿古人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只要心头想起“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的警示,即便是玉液琼浆,料想也会觉得索然无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