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群里和专家聊天探讨自律性和自觉性的问题,
当我问出:就比如我们读书打卡,不也是督促作用吗?
专家和另一个名师开始嘲笑,说到:真理!必须打卡。
然后两人互动。
我当时没听明白什么意思,一时有点懵,我说的是打卡也起到督促的作用。怎么被他说成必须打卡?后来才明白,他曲解我的意思,理解成打卡才能读书,不打卡就不能读,因此必须打卡。这样在群里嘲讽,有失大家风范。
为了促进大家的读书,设置了一个读书打卡活动,本身确实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在这里却被专家嘲讽为不爱读书,必须打卡才能读。好像参与读书打卡的人都不爱读书,这有何逻辑?
难道我应该退出读书打卡活动来证明不打卡我也可以读书吗?这打卡本活动本就是团队的活动,呵呵。
有些专家们总喜欢占据道德制高点,对别人进行指导,却缺乏探讨的思想和态度,这正是王晓春老师说的现象。
前两天刚刚在简书一篇文章末尾评论留言说:“不大喜欢缺乏逻辑的文人”。没想到引起作者不开心,说“不要打翻一船人,伟人通常也都是文人”。当然,这句话本身也存在逻辑问题,不做解释。
王晓春老师说的三种思维方式中的第二种文学思维就是此类,明显的缺乏科学思维。
王晓春老师这两段话说的真是特别好,理清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头脑中的一个问题。
教育哪有那么简单,一个方法就能解决所有学生的此类问题,怎么可能呢?这种思维就不是科学思维,而是文学思维。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对于不同的人,在很多时候需要不同的方法,这才是因材施教。
对于老师而言,工作任务繁重,所以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每一个人付出那么多,而一些问题学生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问题学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当然老师能力也是另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家庭原因。学生的问题有时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是仅凭老师一方就能够解决的。
专家们讲的一些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真正高水平的,也应该是有选择的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回到交流与讨论。与同事交流,与专家交流,是很好的学习途径,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如果时不时的被随意嘲讽,那大家就不敢多说啦。
成人的世界比学生的世界要复杂的多,我们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还是简单的多。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们是局外人,往往比较清醒。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由于当局者迷,有时候做的也不见得比学生做的好。
读书使我快乐,学习使我快乐。要会读书,会学习,善读书,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