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可疑的“精神价值”在民间祭拜的是“成功”,在官场祭拜的是“民意”,在学界祭拜的是“国学”。
…因“成功”而势利,因“民意”而喧闹,因“国学”而陈腐。
为什么别人不喜欢你?因为你故意面目狰狞。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造集体人格。
过于自信,就会产生莽撞。
第一,面对诬陷,千万不要反驳,不要解释,不要申诉,不要理睬,一旦理睬它就赢了一半。
第二,千万不要企图与诬陷者对话、和解,也不要企图让旁观者同情、怜悯。人格之失,只会让生命贬值。
第三,如果诬陷对你带来了实际损害,应该坦然接受。诬陷让你离职了,你本该不要这个职位;诬陷让你失友了,你本该不要这些朋友;诬陷让你离婚了,你本不该要这段婚姻。诬陷,是你“人生的清洁剂”。
第四,千万不要因为遭受诬陷而停止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更不要让自己的工作无意中成为对诬陷的回答和反击,只要回答和反击了,那就是诬陷对你的实质性占领。
第五,请建立一个基本思维,没有阴影的高楼,一定还未曾建造;没有藤缠的大树,一定还气象未到。
第六,受过诬陷的人须“化害为宝”,在内心建立起一些戒律,例如毕生不可攻击善良,毕生不可攻击未知。
美,不是外在点缀,而是人性、人情的精选形式。在社会上,政治和经济是在争取生命的强大和自尊,而美,则在争取生命的品质和等级。
…生命的强大和自尊并不能等同于生命的品质和等级。
不要在整体上鄙视世界上任何一个庞大的人群。很多傲慢都来自无知,终究是文化毒药。
他们的自杀,不是出于经济原因,而是关及生命哲学。请想想,即使把自己放在上班的一家工厂里,也只是四十万分之一,而他们,又恰恰是远道而来寻找自己生命意义的。如果他们真是老一辈的农民工,那还有期盼今后衣锦还乡的意义,如果他们真是老一辈的孝子孝女,那还有准备今后奉养父母的意义,但是现在故乡和父母都不需要他们承担这种意义,这使他们流浪的生命飘若游丝、轻如烟雾,产生了一种滑落于悬崖绝壁般的失重感,这是群体生命的当代困境,集中呈现与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发生急剧变动的时空中。学文科同学应该领悟直接深刻的人文底蕴,千万不要做低俗的解释。
善恶义利本是交错并存的,不必“隐恶扬善”。请文科同学注意,从文学艺术到现实生活,你们最好不要去设想一种单一而封闭的善。当然,也不要去设想一种单一而封闭的恶。善恶的常态,是互邻互衬,互渗互克。
从你的年龄和你提问的语气,我建议你更勇敢地摆脱对于熟悉生活的陶醉,去开拓生命的空间,当然未必是上海,不要把自己的生命看小了,开拓就是面对陌生,包括自己生命深处的陌生。
歌德说得好;“人类靠着聪明分割出很多疆界,最后又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
文学,不是在界限的夹缝里寻找定位的可怜角色,而是自由的精灵无处不在。
散文是内心的直接外化。一个人的内心很可能有梦幻、冥想、寓言、童话的成分,因此也有虚构。请读中国散文之祖《庄子》。
那些资讯99%对你毫无用处,却把你占有了,你的强大是一种错觉。
Q:落伍了怎么办?
A:独立的面对天地生命,永不落伍;盲目地追随热闹潮流,很快凋谢。
Q:最不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A:以批判之名伤害他人。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最深刻的悲剧发生在两个各有充分理由的片面之间,两个片面谁也不能完全说服对方。
有一种说法,叫“历史不可假设”,这是疲惫无奈的“既成历史学”,如果从“创建历史学”的观点来看,这种说法是窝囊的。
只有尊重多种假设,才能尊重百家争鸣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不能以他人的接受不接受,来判断自己的仁德和智慧。
民间品质(儒&墨家)
一、言必信行必果。
二、对朋友恪守情谊,却又不沾染江湖气息。
三、对于危难中人,即使不是朋友也愿意拔刀相助。
四、以最朴素、最实在的方式施行人间大道,不喜欢高谈阔论。
五、从不拒绝艰难困苦,甚至不惜赴汤蹈火。
井蛙不可于语于海者,拘于虚者。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
海德格尔在解释这种现象(西方一些诗人和哲学家也都选择了和屈原一样的归宿)是说人对自己的出生、处境、病衰,都没有控制力,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最重要的哲学问题。
史料漫无边际,而且永远可以被挖掘。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虚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
我是肉体的诗人,也是灵魂的诗人,我占有天堂的愉快,也占有地狱的痛苦。(惠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