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即是动力
万事万物皆由无生化为有,万事万物的来源“道”或“无”平等的可能所有事物,具体到人也是天性平等的,人凭借其本性可以与世界的运行规则相符,即人性与天理一致,这就是朱熹所谓的“性即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又常常感觉不平等,无时无刻不在束缚中,这正是法国哲学家卢梭所说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那么心的感觉与天性的本质的差异来自哪里呢?正来自欲求。在朱熹看来,正是人的欲求阻碍了天性接近天理的发展,因此提出来“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这就是将人的欲求看做是实现自我的障碍。
那么,欲求就一定是消极的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意志”(即世界本质)通过动机外化表现为现象,这个动机正是欲求。
我们可以发现,欲求使人有动力去行动,去发展,去实现自己,没有了欲求,也就没有了动机,没有了动机,也就没有了行动。如果你什么都不欲求,那么就如枯木一般了。
因此,欲求并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它是使人行动的动力。但是,欲求有其规定性,现实中,我们为欲求烦恼,大多是没有遵循其规定性,而这规定性并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来自人的内在本质。
以衣食住这些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来看,每天一个人只要摄入足够的食物,穿暖,可以遮风避雨就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至于再上一层需求,则不再是生存需求。
对于我们的欲求,包括名利,并不是错误的,欲求本身为实现自我提供了动力,需要明确的是欲求的规定性即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