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介绍损益表,通过五个小节,使读者理解损益表核心观念:长期稳定获利能力!
按小节顺序介绍:
2-1 用生活常识推导出正确的损益表观念
作者由个人收支对照企业引入损益表80%的框架:
而剩下的20%由工作经验得出:
有几个注意点:
销货收入-销货成本=销货毛利
税前息前盈余(EBIT):名字很实在,说明其在表中所处位置
税后净利(IN):F=A-B-C-D-E
每股盈余(EPS): IN是‘总量、总数’观点,而EPS是以‘个股’为准的概念,表示 一段时间内,公司的每一股份赚多少钱。
2-2 量大不一定最好
本节一开头,作者就以三个营收数百亿台币为例,说明:
销货收入大,不一定是最好!
绝对金额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转而引出一个重要观念:
要先分类营收,才有办法分辨好坏。
销货收入常用分类如下:
1、依客户区分
利用80/20原则分析那些客户贡献率是80%,注意规避大客户转单的风险。
2、依产品线区分
知道那些产品赚钱,那些亏钱;那个产品贡献大,那个贡献小。
3、依区域区分
若为企业创造营收的客户或区域都很集中,经营风险偏高。
最后并举例说明:两家日本上市的社群媒体公司GREE与mixi,会员人数总体相当。
营收分为会员收入、首页广告收入与其他广告收入,哪一种收入更好了?
答案是会员收入,因为会员收入是持续性的,是长期稳定的收入,而广告收入虽然金额大,但受经济影响大,不稳定。
因而GREE营收是mixi的2.4倍左右,但GREE股票市值是mixi的4.3倍,会员收入高是一个主要原因。
这里也说明了损溢表的核心观念:
长期稳定获利能力!
2-3 收入、成本和费用,哪一个重要?
由损益表可知:收入-成本-费用=净利
增加净利,无非就是增加收入,以及降低成本和费用。
成本与费用必然存在一个最小值,不论怎么省,必定大于零。
过度的管控成本与费用会造成两方面影响:
1、产品原材料质量下降,伤害公司的对外品牌形象。
2、管理费用的降低,影响员工日常工作,伤害员工士气。
所以成本与费用的管控一定要合理合情。
作者也提出一个正确的成本与费用管控观念:
花更多的钱,提出更赚钱的方案。
实际上是一个增加成本与费用,来换取更多收入的方案,由于可同时使公司与员工获益,是一个双赢的方案。
作者在书中有举例说明。
2-4 公司有赚钱,为什么却倒闭?
本节说明一个重要观念:损益表是预估的观念,净利不等于现金。
因为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不是现金交易,多数公司采用应计基础,而不是现金基础。
应计基础:交易发生后,应该记录的就记录下来。
现金基础:只有现金交付后,才将一笔交易列入销货收入。
所以,即使一家公司损益表上显示很赚钱,并不等于公司手上有很多钱。
接着过着引入一个做假账的故事:财务长与执行长通过修改价值1亿美元垃圾车的折旧年限,原本为3年,每年折旧费3333万美元。改完后,5年,折旧费2000万,其他数据不变,净利增加1333万;10年,折旧费1000万,其他数据不变,净利有增加1000万。频繁修改折旧不符合一致性原则。
最后作者通过看五年财务报表可以判断公司发展情况:
1、毛利缓步上升:公司持续在做产品的研发与升级。
2、毛利由原本的10%,突然连续两年增为70%:多半因为公司转型到别的领域。
3、毛利由原本的60%,突然连续两年减为20%:产品研发有问题,重要团队异动;或者出现未知的新竞争者,打乱市场。
2-5 决策帮手:损益两平点
所谓损益两平点,就是不赚不赔的平衡点,它表示数量的观点。
参数定义:产品价格P,销售数量Q,总收入TR,总成本TC。
根据损益两平点定义:总收入=总成本,即TR = TC
TR = PQ
而关于总成本,需要将成本与费用分为固定与变动两类:
TC = 固定 + 变动
假设一公司,本月卖出1.2万个产品,每个产品平均卖10美元,销货成本为5.9万美元,固定成本为3.5万,变动成本为2.4万。营业费用5.1万,固定费用1.5万,变动费用3.6万。
则单个产品变动费用 =(2.4万+3.6万)/1.2万 = 5美元/个
带入上面公式:
10美元/个*Q = (3.5万+1.5万)+ 5美元/ 个* Q
得出 Q=1万个
即公司卖出1万个产品,才能保证不赚不赔。
本节最后还有一个餐厅的计算案例,可精确到每桌每天客人数量,确实具体便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