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婆问我,你朋友圈那么多人,你有时间看吗?我很坦率的告诉她,基本不看,要看也只是在上班空闲时间愁一眼。
我说的是真话,偶尔碎片时间看一下朋友圈即可,要让我用连续性时间去刷朋友圈,臣妾还真做不到,因为我知道在朋友圈看十个心灵鸡汤的时间还不如我看完一本书的一个章节,更何况刷朋友圈刷的全是广告,投票,轻松筹,如此等等,真的是很浪费时间,对自己没法交代。
朋友圈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朋友,每天花了很多时间和所谓的朋友互动,点赞,评论,投票等等,也同时翻看不同朋友转发的美文,鸡汤,干货。而一天,一个星期就这么在过着,朋友圈已经成为这些朋友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渠道。可殊不知所谓的知识只是一些七零八散的琐碎鸡汤,要让这些知识成为一种力量,让自己进步,还真别抱太大指望。
从小我们就学知识是人类的源泉,书籍是进步的阶梯,长大了我们知道,知识可以对形成人格有重大作用,可是我们所有的这些认识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假设,那就是系统性思考。
可朋友圈从来就不能让我们去系统的获取知识,更不能让我们系统的思考,那么我们的人格塑造和完善,我们的内心富足培养又如何才能达到呢?
虽然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可以被世间万物所压伤,但周国平曾说过: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尚和卑鄙。
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高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高贵的气质哪里来?来自内心丰富的世界,而内心世界的丰富可以从书本来,经过系统性思考而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思想。
三毛曾经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而我们在朋友圈读到各种信息,接触大量新闻,其实这并没有太多的快感,因为我们的碎片化阅读,仅仅用到记忆力,而非理解能力,更别谈想象力,一种东西再好吃,已经被别人咀嚼过了,囫囵吞枣式的读书,只会造成时间的浪费,让你的思想世界渐渐荒芜,灵魂慢慢枯萎。
我喜欢爬山,可是很多人会说爬山真累,爬上去还得爬下来纯粹浪费时间,毫无收获,可殊不知爬山的过程正是一种坚持,一路的风景细细体味,如同人生,登上山顶的那一刻,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又有多少人能够体味。
我喜欢跑步,可是很多人会说跑步最枯燥,一点意思都没有。可殊不知,在跑步的过程中让我学会了克制,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承受,学会了坚持,人的品格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得以深化。
读书如同爬山,而碎片化的阅读如同坐着缆车上了山顶,完全无法体会登山的乐趣也更无法享受登山山顶的那份喜悦与心境。
读书如同跑步,而碎片化的阅读恰似20圈的环绕你只是跑了一圈就觉得已经到达了终点,根本无法体会跑过10圈以后对20圈目标的那种真切感受,是无法真正体会什么叫作坚持。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要一个在路上,而当我们每天在朋友圈进行互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在哪里?我们的灵魂又在哪里?
停下你刷屏的拇指,留一点时间去完整的读一本书,去寻找你的灵魂,否则你的灵魂在朋友圈会渐渐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