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涮火锅时最喜欢的荤菜是什么?有人喜欢美脂如雪的肥牛,有人喜欢鲜美诱人的羔羊,还有人喜欢劲脆爽口的毛肚。这些我都很喜欢。此外,我还特别喜欢午餐肉。把午餐肉切成薄片,扔锅里煮半分钟,在将软未软之际捞出来,蘸着韭花麻酱,真是美不胜收。
我小时候在姥姥家长大,每当有客人到访,姥姥就会安排我到家属院门口的小卖部买一罐午餐肉。那个时候,午餐肉、豆腐干、鹌鹑蛋罐头这些方便食品撑起了很多人家家宴冷盘的半边天。姥姥在厨房切午餐肉,我就站在旁边拈几片吃。吃完以后,那个马口铁盒子还能装土玩。
可不要小看这不起眼的午餐肉,它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1
在之前的文章(《这个美国总统,“偷走”了中国最大的煤矿》)中,我们说过,在赫尔伯特·胡佛任内,爆发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这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经济危机,以至于被直接命名为“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对于当时的美国经济来说,“大萧条”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纽交所股票市值下跌89%,全国工业总产值下降47%,国内生产总值下降30%,5000多家银行倒闭,8万多家企业破产,3400多万人失业,领取救济食物的队伍常常超过几个街区……
一边是美国民众由于陷入贫困而无力消费,另一边是美国企业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不得不压缩产能甚至销毁产品。于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一桶桶牛奶刚刚挤好就被倾倒进了密西西比河,一头头肉猪刚刚出栏就被杀死填埋用于肥田,美国经济陷入了死循环。
2
和其他成千上万的企业家一样,为产品销路犯愁的,还有荷美尔公司的创始人乔治·荷美尔。
荷美尔公司于1891年在明尼苏达州奥斯汀市创立,是一家经营新鲜猪肉及其制品的食品企业。“大萧条”爆发后,荷美尔公司的生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毕竟,当时的美国民众连面包都快吃不起了,哪里还消费得起猪肉呢?
穷则思变,1932年,乔治·荷美尔的儿子杰伊·荷美尔几经实验,发明了一种猪肉罐头。这种方形的猪肉罐头用猪肩肉、火腿肉、土豆淀粉、盐、糖制成。为了能长期保持色泽红润,还加入了亚硝酸盐作为防腐剂。荷美尔公司将它命名为“斯帕姆午餐肉”(SPAM,Shoulder of Pork and Ham的缩写,意思是“猪肩肉+火腿肉”)。
3
斯帕姆午餐肉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一方面是因为它比新鲜猪肉易于保存。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它便宜。40美分/罐的价格,相当于同等分量的新鲜猪肉的1/3,对于当时的美国民众来说,这种有点儿肉味的食物,可以说是解馋的上佳选择了。
同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并于次年就任之后开始推行他的“新政”:整顿金融秩序,恢复银行信用,防止盲目竞争,兴建公共工程,推行以工代赈,实行社会救济。1935年起,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到1939年,美国经济各项指标已基本恢复到“大萧条”前的水平,新鲜猪肉及其制品重新回到了美国民众的餐桌上,斯帕姆午餐肉的销量自然也就回落了。
就当人们认为斯帕姆午餐肉将成为一个昙花一现的商品时,它走向世界、影响历史的机会来了。
4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此后,丹麦、挪威相继沦陷。一时间,欧洲上空,战云密布。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实施“曼施坦因计划”,其装甲部队绕过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取道山高林密的阿登地区,直插法国腹地,300多万原本计划守株待兔的英法联军瞬间成了瓮中之鳖。
虽然在新任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主持下,英国通过“发电机计划”将33万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接回英国,但是,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沦陷已经不可避免。此时的欧洲西部,除了孤悬海外的英国,已经尽数落入纳粹德国手中。
此时的美国,“孤立主义”情绪依然盛行,虽然罗斯福深知美国不应该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但是,考虑到总统大选将至,也不敢贸然介入欧洲战事。
不过,1941年3月11日,罗斯福依然力排众议,与英国签署了《租借法案》。此后,源源不断的物资以“租借”的形式经大西洋航线从美国向英国涌来。其中,既有驱逐舰、战斗机、冲锋枪这样的武器装备,也有卡车、石油、粮食这样的战略物资。当然,也包括既便于携带又易于保存的斯帕姆午餐肉。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全面入侵苏联。同年8月,罗斯福将《租借法案》的适用范围扩展到苏联。同年10月,苏联就接收到了第一批援助物资。其中,当然也包括斯帕姆午餐肉。
5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次日,美国对日宣战。随后,同盟国阵营与轴心国阵营之间密集宣战。
此后,数以百万计的美军士兵开赴战场,从瓜岛争夺战到诺曼底登陆,从夺取西西里到守卫巴斯通,足迹遍及太平洋上的热带岛屿、阴雨绵绵的西欧小镇、炎热干旱的北非沙漠。于是,如何为他们提供既可以迅速补充能量又便于携带以及保存的野战口粮就成为美军后勤部门的一项重点任务(这里多说一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的伙食可以大致分为后方伙食、野战伙食、应急伙食三类。其中,后方伙食,指的是在基地、营地、机场、港口等后方,由专门的炊事部门制作的伙食,通俗地说,就是军队食堂。由于后方物资相对丰富,条件也比较优越,因此,后方伙食往往选用当地的新鲜肉类、新鲜蔬菜、新鲜水果作为食材,烹饪也更为用心。野战伙食,指的是在作战状态下,由前线部队自行制作的伙食。由于前线不具备就地补给条件,甚至不具备烹饪条件,因此,野战伙食以方便食品为主,如肉类罐头、蔬菜罐头、水果罐头、压缩饼干等,要确保在简单加工甚至无需加工的情况下就能食用。应急伙食,指的是在作战状态下,由士兵个人携行的伙食,是供士兵在与部队走散等无法得到补给的紧急情况下快速补充能量的食品,一般就是各种规格的巧克力棒)。
美军后勤部门相继开发了B口粮、C口粮、K口粮、D口粮等用于不同细分场景的野战口粮,除了作为应急伙食的D口粮,其他几类野战口粮的主角都是肉类罐头。
6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斯帕姆午餐肉迎来了“高光时刻”。1941年-1945年,美国战争部(即美国国防部的前身,1789年设立,1947年更名)斥资3.73亿美元,采购了数以十亿计的斯帕姆午餐肉,作为美军野战口粮的核心组成部分。于是,在散兵坑里趴着一边啃压缩饼干一边嚼午餐肉,或者在掩体里用铁桶炖午餐肉加脱水蔬菜就成为了很多美军士兵难忘的回忆。
不过,美军士兵被称作“少爷兵”不是没有理由的,他们是吃着妈妈做的烤牛肉、炖猪肉、土豆泥、南瓜派长大的一代人,斯帕姆午餐肉这种掺了大量淀粉的“假肉”吃一顿两顿还行,一日三餐都吃就有些受不了了。
更何况,为了迅速提高产能,荷美尔公司还调整了斯帕姆午餐肉的配方,增加了土豆淀粉的含量,减少了猪肩肉、火腿肉的含量,这就导致它的口感也下降了。
于是,美军士兵给斯帕姆午餐肉取了许多可怕的外号,如“下水肉”“疑似肉”,并且,只要条件允许,就会拒绝吃它。
7
被美军士兵百般嫌弃的斯帕姆午餐肉,在其它反法西斯国家军民那里,可是被当做珍馐美味的。
英国是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原材料的进口、工业品的出口都需要依赖海运。可以说,海上运输线就是英国的生命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运用潜艇“狼群”战术,打击英国的海上运输线,导致英国的商船损失非常严重,大量从美国运往英国的援助物资沉入大西洋底。
为了优先确保军用物资的供给,大量民用非必需品停止进口,于是,1940年到1945年出生的整整一代英国孩子在1946年之前都没有见过香蕉。
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当时还只是一个18岁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写道,“记得那是1943年的节礼日(圣诞节的次日,12月26日),有朋友来访。我们打开了一罐斯帕姆午餐肉,我们还有一些莴苣和土豆。朋友高兴地说,‘午餐肉和沙拉,多么丰盛啊’”。
苏联也是如此,苏联的领土从地理上可以分为欧洲、亚洲两个部分,其中,欧洲部分的面积只占1/4,但是,却集中了苏联人口、工业的3/4。开战以来,苏联欧洲部分的一半以上落入纳粹德国手中,特别是丢失了重要的“粮仓”和工业区——乌克兰,这就使得苏联面临着极大的供给压力。
当时,苏军的主力食物是黑面包(不是黑麦面包,而是掺了大量麸皮、木屑的面包,有些类似《骆驼祥子》里的杂合面窝头,但杂质含量很高,口感远不及杂合面窝头)。对于苏军士兵来说,抱着一罐斯帕姆午餐肉独自享用几乎是奢望,能用那个马口铁盒子把斯帕姆午餐肉熬成糊状,大家一人一勺,抹在黑面包上,再配上洋葱来一口,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8
作为当时世界第二大工业国的苏联在“总体战”状态下都为后勤补给犯难,作为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的中国就更加如此了。
1935年,国府军政部制定了《陆军战时伙食标准》,规定每名士兵每天配给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但是,即便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中央军,这个标准也从来没有被执行过,更何况“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杂牌军呢?
再加上国军普遍存在“吃空饷”“喝兵血”的情况,绝大多数时候,能吃上一顿大米、玉米、高粱、土豆、红薯、蔬菜的大杂烩就已经非常满足了。至于饭菜里的沙子、石子、老鼠屎、虫子卵,那是捡都捡不干净的。率领57师血战常德的余程万中将就曾经生动地将这种米饭形容为“八宝饭”。
抗战初期,美日两国尚未撕破脸皮,美国不愿过分刺激日本,因此,在对华援助方面不算积极。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次日,美国对日宣战。此后,美国开始大力支援中国抗战。
援华物资主要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运输到西南大后方。其中,滇缅公路一直受到日军空袭的威胁,而“驼峰航线”则需要横跨喜马拉雅山脉,被视为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线。即便如此,到抗战结束,滇缅公路依然完成物资运输共计45.2万吨,“驼峰航线”完成物资运输65万吨。其中,既有枪械、弹药这样的武器装备,也有粮食、药品这样的战略物资。当然,也包括既便于携带又易于保存的斯帕姆午餐肉。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物资,浸透了中美两国军民的血汗。统计数据显示,仅仅在修筑滇缅公路的过程中,就有3000多位筑路工人牺牲,这还不包括后来在日军空袭当中牺牲的运输工人和防空士兵。而在组织“驼峰运输”的过程中,美国损失的飞机就达563架,牺牲的机组人员超过1500人。
但是,这些物资被真正用于中国的抗战事业了吗?并没有。它们中的大多数,在完成交接之后,就被国府的各级官员和国军的各级军官贪污,转卖到了重庆、昆明等大城市的黑市上。当时,大到威利斯吉普车,小到斯帕姆午餐肉,都能在黑市上买到。
时任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的约瑟夫·史迪威上将对国府官员的腐败无能和国军军官的层层克扣痛恨无比,曾经吐槽道,“就算是一只苹果,运到中国之后,都得瘦上一圈”。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国军士兵自然很难享用到斯帕姆午餐肉了。事实上,很多杂牌军压根儿就没见过它。即便是中央军,绝大多数时候,也不过是炊事班开一罐斯帕姆午餐肉,切成小丁,扔到炖着杂菜的大铁锅里,作用和调味品没什么区别。
能够抱着一罐斯帕姆午餐肉独自享用的国军,就只有在印度兰姆伽受训的中国驻印军,因为他们的后勤是由英军和美军直接负责的,不用担心贪污转卖和层层克扣,真是莫大的讽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战区的美军都面临着堆积如山的物资。如今,他们要回家了,这些物资又懒得打包带走,于是,就作为剩余物资在当地销售。就这样,斯帕姆午餐肉开始走进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中国家庭,成为了餐桌上的一道珍馐美味。不过,当时能吃得上斯帕姆午餐肉的,也真的不是一般家庭了。
9
在韩国,斯帕姆午餐肉还成为了一种名吃的主要原料。
朝鲜战争期间,大量的斯帕姆午餐肉又作为野战口粮的核心组成部分跟随美军来到韩国,并且大量供给韩军。于是,斯帕姆午餐肉逐渐流向韩国民间。
这种流动有两个渠道:
一是黑市渠道。就像在重庆、昆明发生过的那样,大量的斯帕姆午餐肉被政府的各级官员和韩军的各级军官贪污,转卖到了汉城、釜山等大城市的黑市上。
二是民间渠道。美军还是一如既往地不待见斯帕姆午餐肉,而它偏偏又是超额供应的,因此,浪费非常严重,很多临期的、破损的,甚至完好的斯帕姆午餐肉被美军随意丢弃。当时的韩国经济已经陷入崩溃,很多韩国民众就在美军军营附近以拾荒为生,他们将这些美军丢弃的食物(包括但不限于斯帕姆午餐肉、脱水蔬菜、干奶酪等)连同泡菜、年糕、豆腐等自己能找到的一切食物煮成一锅乱炖,围坐食用,这就是韩国名吃“部队锅”的由来(这里多说一句,聊这个并不是想黑“部队锅”,更不是想黑韩国。战争是残酷的,挣扎求生是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常态,“部队锅”只是一个例子。比如,战后初期,冲绳地区就流行过“机油天妇罗”,其实就是住在美军机场附近的冲绳居民捡回美军丢弃的航空机油制作传统食物“天妇罗”。又比如,美军用一罐罐头/一块巧克力/一包香烟就可以换一个英国/法国/德国妹子的故事也一直见于各种回忆录)。
10
今天的主角是斯帕姆午餐肉,我们聊了它诞生的历史背景,聊了美军士兵对它的嫌弃,也聊了其它反法西斯国家军民对它的珍视。我们由此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其实就是《中国制造2025》开篇的那句话,“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斯帕姆午餐肉只是一种并不起眼的方便食品。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军啃着比自己年纪都大的咸牛肉,苏军嚼着掺了大量麸皮、木屑的黑面包,国军吃着满是沙子、石子、老鼠屎、虫子卵的大杂烩时,美国能够给自己的子弟兵敞开供应斯帕姆午餐肉、黄桃罐头、可口可乐、骆驼香烟,这就是美国强大制造业能力的体现。
我们甚至不需要去考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生产了多少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多少架P-51野马战斗机、多少架B-17空中堡垒轰炸机、多少辆M4谢尔曼坦克,只需要看看美国生产了多少罐斯帕姆午餐肉,就知道胜利的天平是如何倾斜的,就知道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什么要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11
午餐肉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我国生产的第一罐午餐肉来自上海的梅林罐头食品厂。1929年,贾伯梅等5名蔬菜商人考虑到西餐所用的蕃茄酱、水果酱进口价格昂贵,于是,合资租了一间厂房生产蕃茄酱、水果酱。由于物美价廉,受到西餐厅欢迎。1930年,他们正式创办梅林罐头食品厂。
建国以后,伴随着“三大改造”的推进,梅林于1954年实现公私合营,又于1956年成为上海市轻工业局直接管理的重点企业。此后,梅林聘请捷克斯洛伐克的食品专家,按照西餐的口味,研发出了我国第一款午餐肉罐头。在此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梅林午餐肉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也成为为数不多的在全球市场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国品牌之一。
时至今日,梅林早已更名为上海梅林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也是中国上市公司综合食品第一股,旗下拥有梅林、冠生园、正广和、大白兔等知名品牌。
从开一罐斯帕姆午餐肉,切成小丁,扔到炖着杂菜的大铁锅里,把它当成调味品;到午餐肉撑起家宴冷盘的半边天,用来招待客人;再到吃腻了新鲜肉类,开一罐午餐肉换换口味。这其中的时代变迁,反映的是中国制造业能力的稳步提升,更是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历史并不总是宏大叙事,历史其实就藏在细节中。
现在,不妨开一罐午餐肉,我们一起品尝历史的味道。
【参考文献】
[1] 徐德荣.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J].史学月刊.1994,(06):103-108.
[2] 张兵.租借法案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71-74.
[3] 李牧晨.二战期间西方盟国对苏联的租借援助[J].军事历史.2020,(03):98-107.
[4] 韩永利,张士伟.二战期间美国战争资源的对外投放考察[J].世界历史.2010,(01):59-69+157.
[5] 王定芳,骆霞庆.跨越七十七年的品牌传奇[J].中国农垦.2007,(06):52-54.
注1:题图及文中插图均检索自必应图片、百度图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注2:请您帮忙点亮右下角的“赞”和“在看”,如果方便的话,请将文章转发到微信朋友圈,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