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在读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沉浸其中发现作者对人性的理解太透彻了。
作者指出,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需要上,自然就能激发出充满创造力的可能性来满足需要。
可事实是能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去做事的太少了,生活中出于“不得不做”的情况倒是比比皆是。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喜悦心做事的原因。
我把这个观点分享给孩子们,立马得到了回应,是呀,在孩子们看来每天不得不写作业,不得不背诵,不得不的事情太多了。不得不的结果就是不开心不快乐,心理抗拒使的孩子们难以从学习生活中体验到愉悦。背不会会被批评,作业写不完怕受惩罚,上课说话会被点名…总之是为了避免不好的结果。
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完,我说,这就是我们不快乐的原因,当我们做一下转念,把“不得不”变成“我选择”,得到的心理暗示就完全不同了。我选择上课好好听讲,因为我想学到知识,我选择认真完成作业,因为我想要一个好成绩,这样的话所有的事情就变成了我们主动选择的过程,变成了我们成长的需要。
一旦变成自我需要,再难的事情,再艰苦的过程都会充满喜悦,还有可能采取更富有创造力的行动来满足需要。
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上溢上了喜悦,他们长大了,自然什么都能听懂,只是有时候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听到这样的理论,他们觉得很新鲜,很在理,自然高兴。
接着我们又分析了昨天考的英语和今天考的数学成绩,过了一个假期,分数总体都下降了。我们问孩子们对自己的成绩满意吗,孩子们摇摇头,撅着嘴。我接着问,后悔吗,内疚吗,孩子们又点点头。
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办,沉浸在后悔自责中,在心里惩罚自己,这些管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告诉孩子们,承认现实,接纳自我,“哀悼”过去,重要的不是那些会的,而是正确对待不会的知识的态度。为了自己的成长,找出问题,采取行动,才是当下最好的做法。
这也是马歇尔的理论,如果是为了避免内疚,感到羞愧去努力,我们的学习和成长便会被“自我憎恨”主导,整个人会感到苦不堪言。
因为羞愧、内疚是具有破坏性的驱动力,而正向驱动才会充满乐趣。如果是为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和美好去付出,整件事情也会充满乐趣。
当我们心中充满喜悦地去做事情,我们会发现事事顺利。而如果我们总是感到不满足,不高兴,我们做事的效率就会低下。
那么如何改变呢?从感恩开始,因为我们无法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他人,而给予才是幸福的源泉。
要想得到爱,先付出爱,要想得到什么,先感恩什么。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在侧面黑板上写下五条感恩内容。
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
感恩老师,为我传授知识,教我学习做人。
感恩同学,给我带来友谊,帮我解决问题。
感恩食堂,为我提供一日三餐,给我补充能量。
感恩班里所有事务负责人,为我提供服务,让我安心学习。
做完这一些,我看到孩子们脸上是幸福的,内心是充实的,我相信内心富足的孩子心会更安宁,学习效率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