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影视作品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关于人性的讨论和思考。人性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人性是自私的还是利他的?作为一个对生物感兴趣的人,我想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人性。
生物
先介绍三个生物学概念。
基因
基因是生物体内存储遗传信息的分子,它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功能和行为。基因通过复制和变异来实现进化,也就是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生物个体看似是进化的主角,但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躯体,都只是基因所创造出的一种载体、工具或是生存机器而已。基因利用这些机器来保护自己、复制自己、传播自己,从而实现自身的永续。
神经系统的适应性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和突触组成的复杂网络,它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也就是说它能够根据外界刺激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从而适应环境的需求。
神经系统的适应性使得我们能够学习新事物、记忆重要信息、忘记无用信息、习惯常态刺激、敏感异常刺激等等。
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在心理学上的表现有韦伯定律和习惯化。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叫做韦伯定律,它描述了感觉系统对刺激强度变化的反应规律。韦伯定律认为,在同一感觉道中,刺激强度的差别阈限(即能够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强度变化)与标准刺激强度成正比,简单讲人是对相对值反应而不是绝对值反应,例如当你有100元时多出1块和有1万元时多出100块得到的快乐是相同的。
习惯化是指在持续或重复给予相同或相似的刺激时,感觉系统或行为系统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或消失的现象。
例如,我们会对窗外的噪音感到不适,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就会逐渐习惯这种噪音甚至不再察觉它的存在。又例如,我们刚学会骑单车时,可能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来控制平衡和方向,但是熟练之后,我们就一边骑车一边做其他事情。
群居动物
群居动物是指以群体为生活方式的动物。人类可以说是一种高度的群居动物,因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合作,人类也有强烈的情感和交流的需求,人类也会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结构和规范来维持群体的秩序和稳定。
人性
有了这些生物学的知识,我们就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人性了。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
从基因的角度讲,人性是无所谓善恶的,大部分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基因繁衍下去。如果说伤害其他生物是恶,那么只有植物是善的,所有动物都是恶的。因为所有动物都需要消耗其他生命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用来说明基因对于善恶没有任何偏好。基因只关心自己能否存活和传播。
人性是自私的吗?
从基因的角度讲,人是自私的。为了让自己的基因更好地在体内自我复制以及在另外的生命体中继续繁衍,生物大部分的行为是为了自己。
但是由于人是基因的载体,因此只要其他生物载体上有和我们类似的基因我们也会做出利他的举动,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爱,亲戚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一般来说,基因相似性越高我们越会伸出援手。比如见义勇为的概率会低于朋友之间的舍命帮助又会低于亲戚之间的,又会低于父母子女之间的。总结起来就是:亲者亲、疏者疏、敌者敌。从基因的角度看,人是自私的但也因此涌现出利他的举动。
人会主动帮助他人却又见不得他人比自己好?
这得从基因和群居两个角度来解释。从基因的角度讲,人会主动帮助他人是因为他人和我们有相似的基因,我们帮助他人就相当于间接地帮助自己的基因。这种利他行为可以增加我们的亲属或同类的生存和繁衍的机会,从而也增加了我们自己基因的传播概率。
从群居的角度讲,人会看不得他人好是因为人是群居动物,人的情感获得和地位判定都是和周围人比较得出的。如果周围人比我们好,我们就会感到自己不如人,失去优势和竞争力,甚至受到威胁和排斥。
我们有时看到他人不幸或者听到他人不好的消息会产生快感,本质也是如此,他人的不好,相较而言,我们就变得好了起来。
人为什么会得到更多想要更多呢?
这得从神经系统的适应性说起。神经系统的适应性使我们能够适应不良的环境条件,如对噪音的适应和对异常气味的适应。在这些情况下,神经系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神经系统同样具备适应良好环境的能力。以我们的成长过程为例,小时候我们买了新玩具后,会在一段时间内对它产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消失,我们便开始厌倦。在经济方面,当我们挣到1万元后,会逐渐适应这个水平,然后期望赚取更多的收入。婚姻也是如此,恋爱阶段充满新鲜感,然而在结婚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间可能会感到厌倦,甚至出现所谓的"七年之痒"。
这些现象反映了神经系统适应性的两面性。一方面,适应性使我们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但同时,它也让我们在良好环境中变得不知足。这种双重特性是人类在获得更多后仍然渴望更多的根本原因。
乌托邦社会可能吗?
在这些生物特性的基础上,我认为,乌托邦社会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人资源得到满足的社会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生物的各种特性所致。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完美无缺、一切顺心如意、没有任何挑战和竞争的社会中,我们可能会觉得很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我们没有任何进步和成长的空间和动力,我们没有任何新鲜和有趣的事物和刺激,我们没有任何变化和惊喜。我们很快就会对这样一个社会感到厌倦和无聊,甚至感到沮丧和绝望。我们的大脑会适应这样一个社会,让我们对任何东西都失去兴趣和激情。
而且,而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快乐难过优越等等各种情感的获取都来自与周围人的比较,很少有人可以超越这种比较,相反,我们非常依赖这种比较,有时这种比较我们自己甚至不能查觉。也因此,乌托邦社会中——一个平等的社会也是不可能的。
如何超越生物属性
人如何能超越这些生物属性呢?
人如何能超越这些生物属性,获得不同的东西呢?我认为是找到一个信仰,或者换句话说找到一个值得让人追求一辈子的东西。因为一、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二、人的快乐根本在于血清素啡肽这些化学因子的分泌。
找到一个信仰后,可以通过持续研究,避免注意力持续在生物的基础动力:资源占有和性上面,通过持续钻研获得的快乐也可以避免神经系统带来的:得到更多想要更多的问题,通过信仰主动使用注意力,也能避免和他人比较来判定自己让自己产生多余的思维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