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划破黑暗的犀利之声 / 有关《肥皂》的人物形象分析 / 《故事新编》读后感(李晏羽)

篇目一·《呐喊》——划破黑暗的犀利之声

鲁迅先生的《呐喊》,犹如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刺痛了那个时代的麻木神经,也震撼着今时今日我们的心灵。

翻开书页,仿佛能听到鲁迅先生那振聋发聩的呐喊声,声声入耳,句句惊心。在《狂人日记》中,那“吃人”的世界令人毛骨悚然。狂人看似荒诞的言语,实则是对封建礼教最尖锐的批判。封建礼教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吞噬着人们的灵魂。而狂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清醒的认知,揭示了这一残酷的真相。他的呐喊,是对封建礼教的宣战,是对人性被扭曲的愤怒咆哮。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他满口之乎者也,却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和冷漠中苟延残喘。他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产物,既无法适应社会的变革,又放不下所谓的读书人的架子。鲁迅先生通过孔乙己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以及社会的冷漠和无情。孔乙己的命运,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社会的丑陋和残酷。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时代的。鲁迅先生对他的描写,充满了同情和悲愤,让我们在为孔乙己感到悲哀的同时,也对那个社会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和批判。

《药》则以华老栓为儿子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示了民众的愚昧和无知。革命者的鲜血,被当成了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的荒唐和悲哀!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批判了民众的麻木不仁,也对革命的不彻底性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革命的火种尚未能点燃民众心中的希望之光,他们依然在黑暗中徘徊,在愚昧中沉沦。鲁迅先生的呐喊,是希望唤醒这些沉睡的灵魂,让他们能够觉醒,能够奋起反抗。

鲁迅先生的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社会的要害。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封建礼教的虚伪、国民性的弱点。他的呐喊,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源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唤起民众的觉醒,推动社会的变革。

然而,《呐喊》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那个时代。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能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汲取力量和启示。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性的弱点、社会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们依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需要有批判的精神,需要有勇气去面对和改变那些不合理的现象。

我们不能忘记,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的空虚;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忘记社会责任;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能忽略人文关怀的缺失。鲁迅先生的《呐喊》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让社会的发展偏离了人性的轨道,不能让进步的脚步掩盖了良知的声音。

读罢《呐喊》,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鲁迅先生的呐喊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那是一种对正义的呼唤,对良知的坚守,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继承鲁迅先生的精神,以犀利的目光审视世界,以勇敢的姿态迎接挑战,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继续呐喊!让我们的声音,如同鲁迅先生的呐喊一般,穿透黑暗,照亮前行的道路。




篇目二·有关《肥皂》的人物形象分析

《肥皂》是鲁迅先生一篇略显低调的短篇集,创作于1924年,被收录在《彷徨》中。在《彷徨》的十一篇文章中,《肥皂》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从四铭的潜意识角度批判了这个“封建卫道士”的虚伪,不同于其他的文章,《肥皂》所批判的地方不流于人物表面,而是潜藏在人物内心深处,作者从里向外的将人物扒的一干二净,将“五四”后封建余孽的丑态展现的一清二楚。

《肥皂》大概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四铭上街看到孝女无人帮助,感叹世风日下的同时却听着两个光棍的腌臜话鬼使神差进店买了块儿肥皂。带回家后四铭太太惊喜不已,四铭却将一股无名之火发到了儿子学程的头上。最后太太识破了他的鬼心思,他的丑陋面貌也在读者面前一览无余。

这篇文章中的人物塑造很有趣,这也是我最想聊聊的一点。

  首先是四铭,本篇文章的批判主人公,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虚伪而又封建的伪君子。他自诩是一个洁身自好的清高读书人,面对孝女困难的处境,他只是感叹这不像话,却也并没有对孝女给予帮助。在面对妻子的质询时,他说:“我么?——没有。一两个钱,是不好意思拿出去的。他不是平常的讨饭,总得.....”,由此足见他的虚伪。四铭想当然对女性“合理的”评价与审视,和某些以“道德的热诚”去置喙女性穿着或行为的人,是不是如出一辙?这种“严于待人,宽于律己”的行为实在使人哑然。 

封建礼教在中国的精神统治有几千年,在几千年中,它早就从一种制度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渗进了国民的血液里。这种“无意识”已经根植在了时代中国人心中,四铭则更不例外。

  在网上看到了一段将四铭行为于弗洛伊德心理学联系起来的文字,觉得很有启发,摘录如下:“在四铭的内心深处一直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原始欲望的“本我”,一种是集体无意识的“本我”。两种本我的斗争与力量的消长决定了四铭的外在行为的变化。如在四铭的言语中,一直是肥皂和孝女同时存在,宣扬孝女同反对女学同时存在。他心中的欲望越强烈,那种反欲望的声音就越大。就四铭言,“孝女”已经变成了“孝”与“女”的特殊组合,不是偏正关系,而是并列与对立关系。”

  后来,四铭回到家后,将自己对这种不像话的风气的无名之火无来由的撒在了他的儿子学程身上,因为学程查不出“恶毒妇(old fool)”时什么意思,便大骂现代教育,“什么解放咧,自由咧,没有实学,只会胡闹”在他眼里学生们只是在念死书。实际上这正好不难看出他固步自封的一面。“秀儿她们也不必进什么学堂了”“你想,女人一阵一阵的在街上走,已经很不雅观了,他们却还要剪头发......搅乱天下的就是她们。”

  在这几段,四铭忘乎所以地“高谈阔论”,实际上他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孱弱胆怯,只敢将满腹怨气撒向弱小妻儿,在虚拟的“口嗨”中审视他人、批判他人,获得“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我优越感。实际来看,使得四铭情绪暴躁的源头正是他心中不切实际的“白日梦”,这白日梦就如同一块儿肉香四溢的五花肉,一次又一次的刺激着四铭,而四铭在本性与清高读书人身份的抗衡中选择构筑起壁垒,将自己隔绝,这就是他虚伪的本质。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人物,四铭太太。一开始四铭送她肥皂,她以为这是四铭对她的关切,是示爱,内心是非常幸福的。但四铭反常的言行,让她非常奇怪,她从最初的摸不清头脑,最终发现了丈夫内心的龌龊,情绪也由最初的隐忍发展到最终的爆发。她终于明白了那块肥皂是买给谁的了:“你是特诚买给孝女的,你咯支咯支的去洗去。我不配,我不要,我也不要沾孝女的光。” 

有意思的是,一开始在附和的时候,作者的描写让人感觉到她完全是下意识地附和。这很能说明另一个问题,封建社会女性在家庭中的依附地位。虽是如此,但四铭太太最不同的是她敢于抵抗。在认清丈夫龌龊真面目后,她不再选择隐忍,而是全面爆发了出来。我觉得这里是鲁迅先生希望的一个缩影,他渴望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然而在文章的最后,四铭太太仍还是用肥皂清洗了脖子,这个地方我是有疑问的,这种示弱貌似与她先前的外强不太吻合。后来我查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所以说,四铭太太是一个没多少主心骨的妇道人家,或者如女权主义者一般,将它视为旧家庭里来性附庸的例证,实在有太多的片面之处。实际的情形是,只有当在市民慷慨激昂的谈论一些大而无当的文化或者道德问题时,她才是不加思考的附和他的。而一旦涉及了具体的生活层面,似乎他比市民还有发言权。比如,当学生拿了字典来。要市民来裁定那个鬼子字是否”厄特福罗斯(Oddfellows)”时。他不满意,发脾气,把儿子臭骂一顿,她看不下去了,于是说,“这是什么闷葫芦?没头没脑的,你也先得说说清,好叫他用心去查去”而她这番主动给儿子做排解,才让他有机会回过头来叙说买肥皂前后的遭遇,并由此慢慢道出那个被他标榜为“孝女”的女乞丐。这是一种叙述策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原先四铭在家里说一不二的地位,这时似乎已大权旁落,而他的太太,却慢慢获得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动权” 

四铭太太一介妇道人家,先前的附和只是因为四铭所讲与她需管理的家庭琐事无甚关系,而当冲突爆发时,也就是她为儿子开脱时,才更能体现出四铭的高谈阔论放在现实问题中有多么的无力。 

这篇文章,从心理生理双层面上唾骂了这么一群“四铭”,也让人们看到了他们是有多么的可笑。但是在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背后,有更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人们常说鲁迅先生的文章越读越新,在现代还是有这么一群“四铭”,可惜现代没有了鲁迅,有的只是亘古的人性。




篇目三·《故事新编》读后感

翻开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犹如踏入了一片光怪陆离却又深蕴现实的奇异天地。在这一方文学的领域中,先生以其独有的犀利与深邃,将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拆解、重组,赋予了它们全新且震撼人心的生命。

先生之笔,恰似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社会的种种弊病与人性的幽暗角落。在《补天》里,女娲这位创世的神祇,在修补苍穹的伟大征程中,竟也遭遇了世人的冷漠与愚昧。那些庸碌的看客们,只知在一旁指指点点,全然不顾女娲的艰辛与付出。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描绘,实则是对现实中麻木不仁、自私自利之辈的无情鞭挞。

《铸剑》中,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复仇之路,鲜血四溅,却又充盈着悲壮与决绝。那柄复仇的利剑,不仅斩断了仇敌的头颅,更似要将这世间的不公与黑暗一并击碎。先生以其冷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残酷而又真实的社会画卷,让我们看到了正义在黑暗中艰难前行的身影。

而在《奔月》中,曾经的英雄后羿,竟也在岁月的消磨下,陷入了生活的琐碎与无奈。曾经的辉煌不再,只剩下为了柴米油盐而奔波的疲惫。嫦娥的离去,更是对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的无情嘲讽。先生以这样的故事,警醒着世人,莫要在庸常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忘却了曾经的壮志豪情。

鲁迅先生的幽默,亦是别具一格。那并非是肤浅的逗趣,而是在笑声中蕴含着无尽的悲哀与愤怒。他以看似轻松的笔调,揭示着社会的荒诞不经和人性的丑陋。让我们在捧腹之余,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

读罢《故事新编》,我仿佛能听到先生那振聋发聩的呐喊,感受到他那颗炽热而又忧愤的心灵。他以这些新编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交织,以及人性在其中的挣扎与沉沦。

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时代的镜子。它映照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呼唤着人们的觉醒与抗争。在当下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仍需从先生的作品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清醒的头脑审视自我,以无畏的勇气面对现实。

愿我们能在先生的精神指引下,坚守心中的正义与良知,不被世俗的尘埃所蒙蔽,在这漫漫人生路上,勇敢地前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