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狂轰乱炸的媒体信息中,总算有机会看完了诺兰的神作《敦刻尔克》,看完的第一感觉就是好看,好看的让我觉得窒息。
可能是特意选择了IMAX影厅的缘故,的确如片方宣传的那样,如果这部电影在普通厅、或者电子设备上观看,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在,,失去了观看的价值。在IMAX影厅里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和声效,足够让观影者和影片中的士兵一样产生绝望和恐惧。
诚然,观影者的评价有褒奖也有贬低,有人看完觉得平庸,大部分原因可能是抱着战争片的期待去观看《敦刻尔克》,可惜诺神压根不喜欢中规中矩的去拍摄战争片,没有煽情的渲染,没有振奋的情怀,也没有激烈的对战,我们谁也想象不到:原来战争片还可以这样拍。
而这样拍的代价,就是让一部分人失望。这部电影重在营造悬疑气氛,并非一部常规战争片,抱着渴望看到一场酣畅淋漓的二战战役,结果看到的不是战争片,而是一部偏文艺的,还带着略有些零散的叙事风格,也难怪有人会拿它和热门的《血战钢锯岭》、《战狼2》相比较。
但总体说,后二者无论从剧情和风格都明显的带有商业气息,它们带有很明显的吸金特质。而《敦刻尔克》不同,它是完全诺兰个人风格的影片,他热衷于玩弄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他擅长将故事巧妙地打散后又让故事回归到终点。《敦刻尔克》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艺术作品,这才是最难得之处。
影片没有任何铺垫的情节,开始三分钟左右,仅仅通过字幕和德军洒落下的劝降书来交代的故事的背景,就进入了让人紧张的剧情中。
一队英国士兵游走在敦刻尔克边上的小镇里,有的捡烟头抽,有的用德军的劝降书准备如厕,突然就出现了敌军的机枪扫射,奔跑中的英国士兵一个个倒下,伴随的是类似时钟滴答声的背景音乐(而后这样的音乐贯穿全片)。
这个镜头里全程观众是看不到一个敌人的影子,甚至连敌人在哪个方向都不清楚。
在之后中还有一个镜头,就是汤米、吉布森二人随着一队英国士兵进入一艘搁浅的船,遭受敌人的射击训练,整个情节也看不到一个德军的画面。我们甚至会想通过子弹孔能稍微看到点什么,然而并没有。诺兰完全没有给让观影者产生心理压力的反派露面的机会。
但即使看不到敌军,影片中所营造出的氛围却紧张的让人窒息,就仿佛随时可能出现一群德军,随时射来一粒子弹,随时落下一颗导弹一样,全片都让人绷足了神经。
一部战争片,在荧幕前却只看到交战的一方,还没有哪个导演这样做过。
人在观影中产生的心理恐惧无外乎两种,一种来与猝不及防的惊吓,比如《血战钢锯岭》中突然出现日军狰狞的面孔,《战狼2》中突然飞来的子弹等;还有一种是观众看不见的物体和人物,他们游离在观影者的视线之外,只能从画面中的演员表情来感受那种恐惧,这种方式其实在恐怖片和惊悚片中比较常见,例如看不见的鬼魂、妖怪,以及惊悚片中看不见的幕后的凶手等。
这种方式放在战争片中,其实还是比较少见的,因为战争片往往需要通过敌我双方残酷的杀戮场面来渲染气氛和情感,更需要武器和肉搏来让影片有足够的观赏性。而且战争题材的影片本身就很难能够拍摄的非常完美,因为他既需要尊重历史,又需要展现战争中杀戮;既需要照顾到观众的观影感受,又得传递反战的思想、和平的内涵。
但诺兰却反其道而行之,片中完全看不到一个敌方德军的面孔,能看到的只有英法士兵惊慌的表情。这让影片看起来像是恐怖片,而非正儿八经的战争片。诺兰刻意将影片的环境渲染得让人心理产生排斥和恐慌。敦刻尔克海岸边一直是黑云压城的天气,一望无际的海岸线,绵延起伏的沙滩,全片充满了绝望感。
《敦刻尔克》是一部实验性影片,稍有不慎可能就会沦为不伦不类的三流电影。好在导演诺兰有足够的驾驭能力,能够在这种反类型的影片中找到平衡点。原本可能会显得乏味无趣的故事情节,通过诺兰式的叙事风格,让影片反而足够有吸引力。
我在观影时不断会想起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同样是实验性的影片,相比起来《敦刻尔克》可能更具有观赏性,无论是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段都会有引人入胜的魅力;而前者在人物内心刻画方面足够的出色,但往往过多的内心戏就会让影片显得乏枯燥乏味,让人犯困。当然《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技术和艺术突破上的里程碑是毋庸置疑的。
这是我第一遍观影后的看法,写的时候总觉得还有些不太满意。
《敦刻尔克》可能算不上今年最优秀的影片,但非常值得二刷一遍。所以等我再去看一遍的时候,仔细地抽丝剥茧一下影片中的小细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