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心流”这个词儿,是在有书刘主编的写作培训课上。听刘老师美滋滋地描述沉浸在创作之中的那种非常舒心、神奇美妙的惬意感觉时,内心里也不由得飘飘然起来。感觉用“心流”这个词儿,描述内心里那种说不出的舒适和愉悦,实在太恰当不过。
是的,生活中我也很多次经历过这种心流体验,比如,某天遇上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经自己“穷思竭虑”后,忽然间就“茅塞顿开”了时的那种欢喜。再比如,先前参加过的那些资格考试,尤其是司法考试,那一年考试分数出来后,从网上查到自己以387分的成绩终于追“A”成功的那一刹那间,内心里的那个兴奋劲儿,实在是没法用任何语言来形容。
还有,就是和刘主编一样,当全身心投入写稿之中时,不知不觉间,时间会过去很多,待稿件终于有了完整的模样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欣喜和自我肯定感,非常令人鼓舞和着迷。或许,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不只是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自媒体写作,更有很多很多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或者是兴趣爱好上,越做越专精,越来越痴迷。
今天是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我给到自己的礼物是,购买了有书的VIP会员。其实,我个人认为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不停地体验心流的感觉。加入有书会员后,每年有3000+本好书可以选择听,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福利,包括5门人气精品课,但是更吸引我的还是有书可听。今天上午在书单里很惊喜地发现,原来还有一本书书名就叫《心流》,也是听过之后才明白:心流虽好,但需适量。
《心流》这本书的作者,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就是发现并提出“心流”这一概念的人,他不仅首次提出心流理论,还系统解释了什么是心流,什么会影响心流等方面的问题。按照他的解释,心流是指人们在做某些事情时,全神贯注,忘我投入,甚至都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待事情完成之后,内心又充满能量并感觉到非常满足的那种状态。
构成心流有四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要有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这项挑战性的活动是量力可行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得踮起脚,伸长了手臂,才能够得到的,那个树上的“果子”。难度太大,完成不了,自然没法体验到活动成功之后才会有的心流状态。难度太小,很轻松就能办到,也找不到那种惊喜的感觉。
第二个要素是全神贯注于这个有挑战性的活动。一项活动,或者说是事情,当它富含挑战性时,就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专注,专注,再专注,也就是我们说的要全神贯注。只有经过全神贯注地去做了才会成功的事情,在成功的那一刻,才能给到我们发自内心的欢喜和感动。
第三个因素是目标明确和及时反馈。目标我们可以理解为前面说过的有挑战性的活动,及时反馈的意思是,当这个活动完成之后,能够得到一个清晰的结果反馈,否则的话,都不知道结果如何,更不能确定结果就是好的,又何谈心流的体验呢?
第四个因素是完成挑战性的活动可以自由掌控。简单来说,就是可以自由、顺畅地自我掌控,完成挑战性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和程序,就比如我现在正在写的这篇笔记,取什么名字,怎么开头,怎么结尾,大体要写多少字,全由我说了算,不会被其他人干预,待成稿之时,也就更能体验到心流的感觉。当然了,从落笔之时,其实就已经处在心流的体验之中了。
从构成心流的四个要素不难看出心流有三个特征:浑然忘我的感觉、时间感异常(或快或慢或精准)、容易上瘾。听到“上瘾”这个词时,说实话内心很受触动,或许是性格使然,我这个人本来做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做了就很想做好。如果再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又因为贪恋心流的那种奇妙的感觉,很自然要顾此失彼了。
还是拿练习写作来说事,白天事情繁杂,也很难静下心来,就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往往写着写着不知不觉间就会搞得很晚。又有个追求完美的个性,再修修改改的,时间自然更晚,也就让家人特别焦心。实际上,熬夜也确实影响到身体健康,这也是我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不,这会儿,抬头瞅瞅,转眼间又是十一点多了,可是好像还有不少话要说。
得,就此打住吧,心流虽好,适量为宜。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做到“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