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重读有感

半个月来,总在睡觉前再看看《挪威的森林》,昨晚看完了第二遍,一宿没睡……记得初读《挪威的森林》感觉就很扭曲、很“乱”,刻画出来的人物也让人一度不解,甚至觉得恶心。但本着毕竟是小说,本来就是虚构的,何苦去较真呢的原则,便再也未深深的去思考作者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图了,以及刻画如此多我认为“扭曲”的人物的意义何在。

  很多东西只有反复去斟酌以及加上自己的经历或许才会理解。很多时候阅历太少有些文字,话语无法理解,而只有当某天某地经历了,才会恍然大悟。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这句话,初读给我留下的印象也深,不过当时这话大多被用于男女之间,而再读发现这其实也适用于大多数人,因为能让人失望的事情有很多,而大多数人确实是选择了所谓孤独,很少去将失望变成希望了。

  初读觉得这本书严重冲击了自己的三观,而再读却觉得也能接受了,因为有些事经历过也就不再觉得那些故事情节是突兀,扭曲的了。我依旧记得初读完后,我一度去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说的是什么战后日本年轻人的乱象,内心的浮躁。加上小说终究虚构的原则,一度认为书中的生活景象是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的,可那时候终究是“格局”小了,自己未接触,了解的事情太多太多,而又想凭着自己这点微不足道的理解能力去一口气吃透一本书,所以当时终究是没有太多收获,反而是在心里埋下了许多疑惑。

  “如果你觉得那样可以,也无所谓。因为那是你的人生,应该由你决定。我要说的,只是希望你不要用不自然的方式磨损自己,懂吗?那是最得不偿失的。十九二十岁,对人格的成熟是至关重要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无谓地糟蹋自己,到老时会感到痛苦的,这可是千真万确的。所以,要慎重地考虑。”玲子的这段话,我记得我父亲也曾对我说过相似的话。那时候高中,父亲或许是觉得有些选择有些后果也该让自己去做抉择了,不想在过多的干涉……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整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这段是故事主人公渡边与女主小林绿子的对话,对渡边来说,绿子就是那只春天的熊,充满生机和活力,吸引着他吧。绿子也是全文人物刻画中自己觉得最“正常”的一个女性,很阳光,很自然,不同于直子那种抑郁风,抑郁至死的那种。后来也了解到,小林绿子的原型,其实也就是作者村上春树的妻子,两人性格都是极阳光给人以自然。而直子和绿子,性格迥异,都吸引着渡边,一个安静,一个活泼。有人说:绿子得到渡边的爱需要主动,需要有趣,需要她开朗活泼充满生命力。而直子得到渡边的爱,只需要她是直子就可以了。小说不是作者自传,但多少有些影子在主人公人物刻画之中。所以再读自己也更觉得绿子才是渡边心里的选择。再读更多的觉得绿子更是一种人在极度颓废,糜腐的生活中的一种向往。故事结束也没有交待渡边和绿子的结局,只是营造了和小说开篇差不多的朦朦胧胧的氛围,一切都仿佛在讲一个梦……只不过再读来,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真真实实发生了的“梦”。

  而玲子在小说中作为一个“知心姐姐”的存在,她的很多话和行为对渡边的影响都是极大的,她是推动小说后半部分故事发展的重要人物,很多人性上的东西都是从她的经历当中反映。

  “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荡舟于美丽的湖面,我们会既觉得蓝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娇。”所以一心一意真的很难啊,又想到世界上优秀的人那么多,总有人有某些地方吸引着你……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太多想说的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