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知道,身教胜于言传!事实上,只有5%的人生学习来自“教诲”,而我们所能记住的95%均来自与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上学到的远远多过于我们的教诲。
上周三晚上,我送他去上英语兴趣班。上课时间临近时,他迟迟不肯进教室。
“妈妈,我不想上课。”
“什么呢?”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我觉得你给我报的课太多了。”
我觉得诧异,他会这样回应我。很不解地问他:“这个兴趣班是你选的呀,之前你上得很开心…….”
还没等我说完,他就开始嚷嚷:“我就是不想上课,我觉得好烦!”
那一刻,我的心里有个声音:一定是有什么情况。他到底有怎样的需要呢?我静静地看着这个很不耐烦的小家伙:“我们能聊聊今天是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吗?”
他低头摆弄着魔尺,默不作声。
时间在艰涩地走着,我们之间没有任何沟通进展。课程班主任走过来关切地询问,告之孩子这样下去会落下一些学习内容。
此时的他,听完班主任的一番“劝慰”,又多了一份沮丧。
20分钟后,我背上包,告诉他:“走吧。既然你那么不情愿,我们先回家。”我能觉察到自己那个当下心里并不平静。
我快步走在他前面,他跟在我后面追着喊:“妈妈,妈妈!”
我停下脚步,转过身,蹲下身来对他说:“天天,妈妈有点不开心。不是因为你不愿意上课不开心,而是我现在还找不到帮助你的办法。”
说完,我忽然感觉自己的心情好多了。
他也开始安慰起我来:“妈妈,你说出来就好了,不要放在心里。”
那一刻,我看着他清澈的眼睛,心里暖暖的。
“走吧!”我牵起他的手,对他说,“我们说点开心的事儿吧!”
一路上,他和我说起今天在幼儿园的那些事儿。
聊着聊着,他告诉我,今天在学校挨批评了。
我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情绪卡在这件事上。
“妈妈,我不是故意撞上小朋友的,可是老师还批评我。这不公平!”
“原来如此,原来是老师误解你了,那你肯定很难过!想起这件事你就不开心,是吗?”
“是的”他眼泪汪汪地挤出俩字。
“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呢?一起想想办法?”
“我知道要想办法,但是我还是不开心。”
“我明白,让不开心和我们一起待一会儿。”我摸摸他的头说,“不着急赶跑这个情绪小人,安静下来,它就会慢慢变小。等他变得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再想想解决办法,好吗?”
他突然蹦跶起来,摇起我的手说:“妈妈,你真是一个超能妈妈!”
“因为我有一个超能宝贝啊!”
我们就这样嘻嘻哈哈地走进家门。
睡前卧谈的时候,再次聊起这件事,我们彼此都已心平气和。
“叶老师告诉妈妈,任何事情都会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如果以后再碰到这样的事情,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他很积极地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来,在入睡前我们达成了共识。
我很开心地发现,我在成长。
我及时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
我坦诚地向我的孩子表达我的心声。作为妈妈,我也会有暂时无助的时候。
我带着尊重去看他那个当下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简单地回应孩子的行为。
如果我和他之间没有“合作”,就一定会招致抗拒,抗拒会导致惩罚或者奖励来胁迫服从,进而又会引发更强的抗拒。
我记得《非暴力沟通亲子篇》中提到:
孩子的行为一定是在满足他的需要。
虽然我不喜欢他选择拒绝上课这样的表达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这正是我跟他联结的最佳时机。作为妈妈,我可以帮助他找到一种更好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