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咬花生”想开去

2020.12.14

周一行政例会,主任们反映下午加点吃花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小班。恰好有些观点相背,姑且就叫做甲方乙方吧。

甲方:小班老师反映吃花生太麻烦,很多孩子不会手剥,只会嘴巴咬,老师把花生米全部剥出来太麻烦,以后是否可以不吃花生。

乙方:花生物美价廉,是有益的干果,冬季需要给孩子补充能量。同时也提出疑问:小班老师是不是过度包办代替,多此一举呢?

答案想必不言而喻,因为老师怕麻烦或孩子不会剥而取消吃花生,这就是因噎废食。原因如下:

1.幼有所需,我有所育,我园的这个理念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当所谓的“麻烦"和孩子的利益相冲突时,在人力允许的情况下必须选择最大化地满足孩子的利益。

2.在小班"做生活的小主人"园本课程推行的两年之中,我们发现很多生活环节中蕴藏的教育机会,常常被我们忽略或一笔带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很多有心的老师也进行了很多尝试,她们汇编的微课程合集里可以看出这一现象正在改变。很显然,本案例中,教育机会就蕴藏在“孩子不会剥花生”这一时刻。我想大家如能时刻保持一颗"课程之心",就一定不会让这样的机会白白溜走。(未完待续)

(12.16)

3.《纲要》指导要点第二条:“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请大家注意最后两个字“尝试”。我想它应该有几层意思:

1.孩子们会不会,先让他们试一试,首先要给尝试的机会。

2.试一次不行再多试几次,要学会等待,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3.尝试的结果可能是有一部分孩子很快学会了剥花生,但有些孩子仍需帮助。学会的孩子获得了发展,难道学不会的孩子就没有经验的积累吗?如果老师不管幼儿能力强弱,均“一刀切”地帮孩子全部剥好,不就损失了他们发展的利益了吗?这样做岂不是阻挡了孩子成长的脚步?

说到底,仍是理念和实践脱节的问题。还是那句话,当为师者不确定哪种行为正确时,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孩子的利益是不是得到优先保障。

建议:1.可以让孩子分组先少量试吃一下,老师拍照记录情况。2.组织观看讨论:哪种方法更好?如何做到的?(可以请能力强的上来做示范,说一说)3.幼儿再次尝试,会剥的可以分到每个小组,以强带弱,同伴互助学习,老师巡回观察,适时引导。

再远的路,只要迈出双脚,总会到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和孩子们相处的久了,经常会发现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他并不是不知所措或者退缩,而是非常热衷于解决他遇到的各种问题。 ...
    如果你也在阅读 693评论 0 0
  • 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年轻时超负荷的劳作,落下病根,经常腰疼腿疼。她说,人老了,就一切都找上了。我们作为子女的,除了...
    菱然阅读 861评论 0 1
  • 剥花生?谁不会啊!谁没有剥过花生啊?谁不知道要吃花生就得剥壳啊?剥花生有什么好说的呢? 再说剥这么多花生米把...
    禅茶一味刘阅读 1,589评论 2 7
  • 从前农村娶媳妇,新媳妇进门,喜婆端上一碗半熟的饺子,问道生不生?新媳妇羞怯怯答道,生。公婆笑得合不拢嘴。喜饽饽里包...
    元亨疗马阅读 1,685评论 0 4
  • 放学了把孩子接回家,准备让孩子和我一起剥花生,给她炒个青菜炒油炸花生米,顺便让她体会一下生活的真实感。 我们开始播...
    冰山雪莲1981阅读 752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