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花了四十分钟整理了衣柜,丢掉了几件几经纠结都没能丢成的旧衣服。这个过程其实酝酿了很久,因为之前始终觉得可惜,觉得浪费,好好的衣服,偶尔应该还能穿上一次……这样的情绪总在控制着我,令我将整理出来的衣服再度放回到衣柜中。今天不一样,我从比较容易下手的衣服开始,准备真正的开始重新整理我的物品,并认真重新看待我与物品的关系。
其实从很久以前我就开始逐渐发现,一个人面对他手边的一切事物、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选择的逻辑习惯,其实都是相互贯通的。仔细分析任何一个具体的情况,都可以抽丝剥茧地看出这个人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因此,在面对“你与身边物品的关系就能看出你的心智模型”这样的观点并没有多么令我感觉意外和惊喜。只能说,明确的观点被提出后,有一种击中心灵的知音感。
观点是需要被提炼的,不然他们只在脑海中漂浮不定,似是而非。这也是为什么我越来越觉得必须书写和阐释,否则无以为继。
1.重新看待你与物品的关系。从处理你与物品关系的情况中分析和提炼对自己的理解。有些人会出于过于看重过去而无法丢弃事实上已经无用的东西。哪些东西本身的价值因为人自身加之在物体上的所谓的“意义”而在价值上被高估;有些人会因为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强烈的不安而有囤积的行为,有时候将“好”的东西束之高阁是因为潜意识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这些“好东西”或者“好东西”马上就会消失。重新看待你与物品的关系,需要你认真对待身边的一些小的表征,并从中更好的读懂自己。比方说我在动手前仔细回忆了之前自己无法行动的原因,意识到那种“丢掉很可惜,都是钱买的,留着以后也许还能穿一两次,就算不穿出去也可以做家居服”这样的想法其实来自于财务的不安全感,是源自之前的生活状态以及对金钱的多度重视(穷过没办法)。但当我再一次问自己,这些衣服之前已经放了一年了,实际上使用的机会多吗?每次穿他们的时候能让我的精神面貌变好还是不是?我意识到是时候放弃他们了。
2.你与物品关系的重点不在于物品而在于你自己。丢掉一个东西的过程其实是重新整理自身的过程,这听起来很禅意,但的确如此。人是需要清除自己的缓存的。很少有人能够从一开始就明确地理解到自己适合的东西,而流动的人生也在不断地将一些从前适合你的一些东西淘汰。通过筛选和丢弃的这个行为,我们会逐渐清晰什么是自己不合适、不舒服,从而明确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以便指导后续自己的选择;也会逐渐看懂自己的变化的差异,明白时间在自己容貌、气质上潜移默化的改变。当然,一定存在穿着若干年前一件旧衣服依然非常适合的情况,那只能说这个人真的对自己很是了解。希望自己,以及激励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总而言之,人应当有这样的智慧去理清楚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并且控制好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进而让这种认知来指导之后自己对物品的选择。
以上,是我今天的认知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