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觉得很奇怪,随着城市化的建设人口越来越集中,这本该是好事。人本身就是群居动物,人口越集中,人与人之间的融入感则越强才对。
毕竟上个电梯 、地铁都是人挤人,要找个人缓解孤独本应是唾手可得的事,但事实却正好相反,人口的集中不但没有产生应有的亲近感,反而使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变得越来越强。
住对门的邻居从未窜过门,工作中的同事除了正常的工作交际外无任何往来,就是天天同床共枕的人也再难找到共同话题,连愉快的聊天都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我想这与我们所处的商品经济时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商品经济时代里,不会允许有无用的东西存在,所有的物品、包括人都被包装成了商品,且必须是有用的商品,因为只有这样才有交换价值,才能被市场所接受。
所以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成要做个有用的人,这样长大后才能货与资本家,当然还得是个好价钱。
每个人都不得不去学习那些难懂的数学、物理公式,学会各种电脑软件。只有自己懂得越多,自身的价值才会越高,换回的回报也就越丰厚。
大家的目标都一样,学习的东西自然也就相同,最后都成了同质化的人,共同的成长经历,共同的追求,甚至还有共同的愿望。
当我们多数人都变得雷同时,我们还会对他人产生兴趣、充满好奇心吗?显然是不会的。
我们之所以期待社交,就是希望能从他人身上发现我们自身不知道或是缺乏的事物来丰富、开阔自己的内心,从而减少孤独感。
但是当两个或是多个相似的人在一起,只是孤独的重复,结果还是孤独的。就像一百个傻瓜在一起也产生不了天才一样,孤独的重复也治愈不了孤独。
在其他时代里,虽然社交不能减少孤独,但多数人聚在一起也会好过一个人的无所事事,所以才会有各种party和篝火晚会。
但信息时代正好让独处变得惬意,一个手机就比无聊的社交更有趣而自在。就这样没人再愿意去认识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做无聊的事。
人人都宁愿把自己关在亲手搭建的牢笼里独自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自然就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