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火之道与灭火之法
又一次看完了胡老师的这节课,这是第二次观这节课。先看课一遍,思考课堂上有价值的现象,看看有哪些问题可以提出。
然后打开陈老师《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这本书,阅读关于议课部分内容。陈老师认为以学习活动和效果作为主要观议对象。
观课议课我们在描述课堂上观察到的现象之前,要思考和询问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描述这些现象和事件?其中蕴含的研究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有没有价值?有哪些方面有价值观?观课议课价值不是提供问题的成熟方案,而是提出有价值,能引发大家研究兴趣和热情的问题,包括关于学生的问题,关于学习的问题,关于教材研究和教学内容的问题,关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问题等。
针对胡老师的课,结合陈老师的观点,我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的问题及我的思考。
一、课堂现象
课堂开始胡老师用重庆森林大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时胡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高温干燥的季节里,在没有明火的情况下,森林有可能发生火灾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和本节课建立了联系。
我的问题是在课堂导入上如何更快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假如我来教
1.课堂导入情景的设置。课堂导入能创设扣人心弦的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认知的欲望,使学生想学、愿学和乐学。而要让学生想学、愿学和乐学,就得研究学生心理,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入手,让学生直接和知识进行心灵的沟通。总之,课堂导入的主要指向是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习目标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概而言之,以“导”激“趣”,以“导”引“学”,以“导”启“思”。
2.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置。人民教育家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好的课堂导语应具有四个特点:自然、有趣、简洁、启思。课堂导入要自然、流畅、不露痕迹,引导学生巧妙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使导入与新课浑然一体。除了“激趣”与“简洁”外,课堂导入还要“启思”。好的导入一定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导入的内容中得到启发,并自然过渡到新知的学习。
3.课堂导入要把握好两点,要找准契入点,找准需要点,
4.常见的课堂导入方法,开门见山、温故知新、问题引领、组织活动、故事激趣、时事新闻、制造冲突、游戏竞赛、联系生活、现场取材……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因教学内容而异,因师生情况而别。
课堂建构:
二、课堂现象
从胡老师的授课主题《取火之道,灭火之法》我们就可以看到是本节课目标是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整节课也是围绕写两个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的。
我的问题是:如何精准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授课教师认知
假如我来教:
1.先要研究教材,解读教材。只有深入解读教材,我们才能为制定教学目标先到依据。
2.了解课堂的起始点,就是学生已经有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是他们不知道的。课堂有三不教一教,三不教是学生已经知道不教,学生自己预习思考可以弄会的不教,就是教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教,一教是学生不会的,但是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掌握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
课堂建构:
我提出的问题和我们这次观课议课的讨论问题不一致,所以,课堂建构就没有形成。只是我个人的思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