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都有了较大的转变,都意识到课堂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尽管理念上有了转变,但在实际课堂上,很多教师又被另一个问题困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到底应该怎么上?讲吧,唯恐陷入“教学思想老套,只会满堂灌”的指责中;不讲吧,又唯恐没说清没说明,学生无甚收获。
那么,哪些内容当讲,哪些内容不当讲呢?
对于这个疑问,也许孙绍振先生的一句话就是最好的诠释。孙绍振先生曾经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教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读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是的,课堂上,学生厌恶的不是讲解,而是重复他们已经懂得的知识。
这样说来,哪些内容当讲哪些不当讲就基本明白了。语文学科不像其他学科,课堂上要学习的文章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文字,都与现实生活相近或相通,学生只要扫除了生字难词的障碍,就能基本读通。但他们往往看不出文章中用得特别精彩准确的妙词佳句,或者作者在构思上独具匠心的精妙之处。对于这些学生体味不到的地方,教师就要着力指导。如果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就要指点“所以然”;如果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师就要指点“其二”。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讲在学生的疑难处,讲在精要处,讲在精彩处。我们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并不否定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改革的取向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尽可能退到课堂教学的背后,使自己的作用趋于无形。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教师“零参与”,而非教师的不参与、不作为。
思考:其实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都有着这样的困扰,都不知道不去把握这个读,通过今天的阅读,我恍然大悟。我们要讲,讲难点,讲重点,讲在精彩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精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长流水,长流水就要不断持续学习,说到底还是学习二字,只有坚持学习,才能顺应如今的教育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