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14日,中原名师工作室小语联盟第十一次活动在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举行。作为陈静名师工作室的一员,我有幸参与了此次联盟活动,也有幸接触了几位名师大咖,有著名特级教师,有中原名师,也有权威小语杂志的主编。观名师的课,听专家的报告,自然获益良多。甚至在带刘娟娟老师去许慎文化园的车上跟她聊天,也能学到好多东西。
带远道而来的嘉宾参观许慎文化园。根据工作室的统一部署,我负责开车带南阳刘娟娟老师团队一行四人。
娟娟老师亲切、随和,一点儿没有名师的架子,倒像是邻家姐姐。她坐副驾驶,上了车,我们开始寒暄。她说,你这个名字我很熟悉。我说,2017年,我参加了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的学习,通知里说您是我们闫学班的班长。开班时,听主办方说您另有学习任务,我们的班长由周口的冯玉霞老师来担任。娟娟老师说,开班的前期准备我一直都在参与,包括学员申报过来的观摩课的遴选。临开班,我接到了学习的通知,实在无奈。我说,在闫学班,我也斗胆上了一课,我上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娟娟老师说,怪不得你这个名字我这么熟悉,你这个课就是我选的。
缘来如此!
我的车技一般,却得到了娟娟老师的夸奖。可见,她特别会赏识人。我们聊漯河,聊南阳,聊两地的文化和教育。我们聊家庭,聊孩子,得知娟娟老师的女儿是清华大学的在读研究生,我对她的仰慕又进了几分。毕竟,一个老师,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才最有说服力。
她有名师特有的对教育教学的敏感,以及对一切美好事物保有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聊教师的业余生活,知道我喜欢练字,且写小楷多年,她问我,小楷怎么界定?多大的字才叫小楷?
练了这么多年的字,我还真没有仔细考量过究竟多大的字才叫小楷。我竟一时语塞。缓过神来,我有点儿心虚地做了回答。回家赶紧搜索并求教,始知我的回答还说得过去。她这一问,给了我启示,在专业领域内,对本体的知识,一定要多问是什么,为什么,不仅自己清楚,还要能讲明白。
今晚读到《未来教育家》一篇文章,契合了我这几天来的所思所想。故贴在此。
名师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起点:充满着“劳绩”的教育人生需要诗意地出发
舍得,让我们轻盈洒脱。当全世界的人都在为马云的大气辞职点赞的时候,全世界也在期待着他全新的开始。舍得放下才能勇敢出发。能舍得的教师不会在“今天的课堂”里,重复“过去的故事”;能舍得的教师敢抛开“形式和套路”,追求“价值与意义”;而有的教师却一辈子也走不出自己。舍得,不是否定过去,而是提炼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归零,让我们吐故纳新。我们只有常把自己清空,才会迎来新的周期和辉煌。我用了二十多年去探索如何去做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二十多年前,我可能只注重用一条严谨的知识境脉把课堂编织得近乎完美,我们只希望学生掌握知识,考出理想的成绩……二十多年后,我发现我们不该仅教会学生肤浅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应该引导他们领悟学科的内涵和价值,甚至触及他们的精神和内心。不是知识脱胎换骨了,而是课堂在否定之否定中有了质的颠覆。
精进,让我们精益求精。用心为匠,终能为师。从教师到人师,到名师,再到大师,是一条艰辛的路途。我们不能只把教师当成一种职业,它应当是一项事业,需要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专家引领”,需要我们有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跨界,让我们宽广丰盈。在强调综合素养的今天,教师应具有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知识并不因为分科而被分割,勿用学科“屏蔽”自己。跨界融合和创新创造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跨界是为了“借智”。我们要多角度多视野关注学科以外的东西,自然学科教师要培养扎实的人文素养,人文学科教师要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所有的教师要进得了课堂,出得了书房,看得到远方。“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我们必须认同一个道理:思维跨越没有界限,教育创新永无止境。
拐点:布满着“疑困”的教育之路需要弯道超越
在F1赛场上最精彩的超车一般都在“弯道”上演,“弯道超越”需要超出常人的勇气和胆量。很多名师在专业发展的“赛道”上,会遇到很多弯道(困难、怀疑、诱惑等),有人选择减速,有人选择放弃,有人选择超越,超越必须智慧用“力”。这些力量在哪里?
内驱力。名师的可持续成长源自觉醒,源自向上生长的内驱力,内驱力来自对教育的责任、使命和担当。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我们只有不忘初心,永葆职业的敬畏感,让内驱力如强劲的马达,不断轰鸣,方能推动我们砥砺前行。
学习力。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集合体。学习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习需要学会沉潜。作为一名教师,沉潜自己,勤学苦练,方能提升为师之素养;沉潜自己,博览群书,方能积攒为师之底气;沉潜自己,潜心教学,方能修炼为师之本领。
研究力。我们要相信研究的价值和力量,把研究做在离教育教学最近的地方,把研究做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时刻让自己处于主动状态,善于从教育教学的困惑中“探求”,“小学问”用细心来“大”做,让研究成为我们的教育生活吧。
反思力。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反思力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必备素质,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位具有强大反思力的教师一定见解深刻、独具慧眼、充满智慧、精益求精。到那时,名不名师不再重要,超越自己后的升华将锤炼出一名更有深度的教师。
一名有力量的教师还需要创造力、沟通力、洞察力、管理力……只有有力量的教师才会获得在“弯道超越”时最终取胜的可能。
终点:饱满着“激情”的教育轨迹终将华丽转身
教师,是需要用一生去不断修炼的职业,成长没有终点。
坚守信仰。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上帝”,真正的信仰是一个人前进的精神支持和动力。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名师要有这样的信仰,用自己毕生的才情和智慧帮助学生成为未来那个幸福的自己。
耐住寂寞。奋斗者总是寂寞的。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在纷扰中坚守理想是寂寞的;持经达变,守正创新是寂寞的;面对名利,宠辱不惊是寂寞的;匠心投入,忘我工作还是寂寞的。教育者,只有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
重建自我。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更是“明师”,“明白之师”“明日之师”。明日教学育人之路需要我们:从听课中“回味”,从教后中“反思”,从交流中“拾荒”,从方法中“筛选”,从疏漏处“指瑕”,从阅读中“触发”,最后在研究中“重建”。重建即再生,从教书到育人,从智慧到艺术,从明师能师到良师大师。
享受幸福。没有幸福感的教师,难有可持续的前进动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能外求,越外求离真实的幸福感会越远。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只能内求,它在师生交往中、它在课题研究中、它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它在桃李芬芳的季节里……它不能告诉,不能复制,不能灌输,只能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滋生起来,膨胀起来,氤氲起来。
路,是靠人一步步走出来的。起点过后尽是拐点,起点是终点的延续,终点是起点的开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