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心学的智慧

前言

最近ChatGPT相关信息如洪水般涌来,充斥在各种日常信息媒介,我不禁疑惑:新的技术在不断革命,而我还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学阳明心学、大学、中庸,是不是有点抱残守缺?
我开始剖析这些念头:为什么我会对现在做的事情怀疑?我是不是应该继续花时间学习传统文化?
仔细感悟内心的想法,我很快就开始明白:这是新技术概念带给我的冲击,产生了对于未知技术的焦虑,继而有对于未来生活的担忧。这些可以不影响我学习其他知识,并且我也产生了对新技术原理的好奇心。于是我静下心重新写这篇文章,这也算是心学的现学现用。

正文

初次接触王阳明心学的时间很长,早在高中时期就从图书馆学习到这一概念,作为唯物主义者,当年对此“唯心”学问的态度可以用一词概括:“嗤之以鼻”。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这句话出自《传习录》,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有次他与朋友同游,朋友指着花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的回答就是上面这一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彼时的我并没有理解心学,而是简单地给阳明心学打上了唯心主义标签。即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接触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正向评价,也并没有深入去了解。直到最近机缘巧合在番茄小说看到阳明心学的书籍,出于好奇翻看几章,听了听有声书,才发现自己以前的认知大错特错。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我如获至宝地看完几本介绍阳明心学的书籍,努力感悟王阳明原话中的智慧。在仔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字里行间不断在阐述着我过去多年感悟、总结的人生哲理,恍然大悟。

本来此文想要仔细分享下我对善恶一体、心即理、立志、知行合一、静坐、事上磨炼、诚意、存天理去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概念的理解,为此我特意导出了番茄小说上的大量划线,专门听了App上其他关于阳明心学概念的讲述,深怕讲错概念。当时在开始写完前面这部分之后,我似乎明白:就算我写得再好,不在乎的人也会如同当年的我一般嗤之以鼻。加之我还没深刻理解这些概念,也无法用精妙文字来展示心学的实践之美。并且世上的道理大同小异,知识概念多如牛毛,心学只是生活事物的一种解,而不是唯一解。 所以最终我决定摘取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概念,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给大家简单分享下。

心即世界,心即理

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能感知的世界由心决定。宇宙的存在自有其亘古不变的规律,心感知世间万物,诞生了我们常说的天地鬼神、草木瓦石的概念。一颗石头,如果没有心的主观介入,它只是单纯的物体;但是在心的感知下,它才能是我们常提到的石头。半瓶水,在不同的心感知下,它又能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人人都有心,人人皆能成圣贤,人人皆可既自信又不自傲。心也可以称为良知,见小孩落井,害怕与同情油然而生;闻鸟兽悲鸣,产生不忍听闻的心情;遇花草践踏,也有怜悯体恤的情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对于王阳明而已,圣人之道便是他的最高追求,此道便在心中,于是乎“心外无物”。由心而发,见父知孝,见兄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恻隐。对于现代生活而言,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海量知识,特定学科理论可以解决特定问题。在人生意义、价值衡量、心理调节等等也有相应知识去指导,但是对于阳明心学来说,这些知识都不需要去心外求索,一切皆在心中。人生的一生就是致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

心在物和事为理,有此心即有此理,无此心即无此理。以孝为例,如果自己的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抵御严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但这颗孝心必是真诚无欺的。

善恶一体

万物无善无恶。花园里有花有草,花草与万物一样本无善恶之别。想赏花时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想做草坪时草又是善的,花就是恶的。黄金在手是善在胃是恶,粪便在手是恶在粪坑是善。山川于旅游者是善,于赶路者是恶。杀伐果断军队对自己国家是善,对敌方国家是恶。
善恶之分是意之动。当我们对外物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就是给外物贴上是非善恶的标签,一旦你给它们贴上标签,它们就有了生命,反过来干扰你。于是我们总感觉自己常受到束缚,精神也不能自主,受到了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这是因为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和外物产生了对立。

当我们除草时对野草发出的感叹,就是给它贴上了“恶”的标签。对于“恶”的东西,人人都会动气,一动气,心情就受到干扰,你心情不好,这个世界就不会好。不仅仅是被你评价为“恶”的事物会对你产生干扰,就是被你评价为“善”的事物也会对你产生干扰。比如被你评价为“善”的黄金,表面上看是你喜欢它,你拥有它,实际上,当你喜欢上它时,它已经控制了你,时刻干扰你。它在你手里,你就过度兴奋,可当它遗失时,你必然过度忧伤,你已经成了它的木偶和奴隶。
善恶在心中,遵循天理即为善,为气所动即为恶。减少我们和外物的对立,避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去发展。

致良知

当我们面对问题、困境、选择时,内心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看法,如同上面提到的“见父知孝,见兄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恻隐”。这个不需要逻辑推理的想法来源,就是生而知之的良知。孟子的“良知”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之心,而阳明心学这里的“良知”指的是人的潜意识、心的本体,指的是人感知决策外界事物的核心方式。
如何致良知?王阳明对弟子提出了四事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立志。就是以致良知为志向。王阳明说,后世让人忧心的地方,就是人人毫无志向。无论你出身如何、智商如何、身处社会哪一层,只要你肯致良知,保存天理祛除私欲,你就是立下了最完美的“志”。心安的人必是快乐的人,而快乐是人人都希望得到并人人都能得到的一件宝贵财富。这里的志向是人生长远的志向,而不是短期对物欲的追求,房子、车子、票子的喜好追求可以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每个人都会被身边的琐事缠绕,许多人总是抱怨当下环境当我们有长远的志向,我们更能明确方向和坚持前进,而不被周遭事物所停滞。有时候并不能完全想清楚自己的长远目标,那么就认真走好当下的路,听从良知的想法。有的历史伟人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但是多少人能从小孩就感知天下大势,又如何在不可抗力中把握方向,还要不断处理好人生各种突发情况,披荆斩棘去实现年少时的冲动梦想。立下致良知的志愿,就像种下一棵树,别管它能长多大,尽力灌溉培育就是。
勤学。勤学和立志息息相关,学习更多是为了呼唤出我们固有的良知,并不只是学习外在的知识。勤学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一种光明良知的过程。王阳明与他的弟子、朋友们都不以聪慧敏捷取胜,而以勤奋、坚定、谦虚为第一。
改过。大贤大能之人也有过错,但是他们能够知错就改。在勤学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认识到错误后立即把它改正,在这过程中,我们就光明了良知。
责善。 所谓责善就是互相监督、提醒,从而让双方的良知不断光明。别人有错,要尽心地劝告并且好好开导他,尽自己的忠诚爱护的心意,尽量用委婉曲折的态度,使对方听到它就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够改过。我们责人不是为了显示自己,不是为了责人而责人,主要还是要帮助别人改正缺点。

致良知是永无止境。在突发状态下最容易体现良知价值,平时不遇急事可以从容不迫,有充足的时间考虑。但是遇到急事需要决断,关键只在一刹那,此时全神贯注抓住内心产生的念头,不欺良知自然事成。一方面我们要不停地致良知,将其培养成习惯,日后遇事自然能快速感知良知给出的判断;另外一方面良知人人皆有,但其光明程度有不同,今日致良知光明了一点,明日致良知又光明了一点,这就是进步。
如一念虽知好善恶恶,然不知不觉,又夹杂去了。才有夹杂,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的心。在良知做出判定后,如果没有直接去践行,而是仔细进行了思考分析,那么无非就是“利害毁誉”。比如见到老太太倒地,本能告诉我们,应该上前救助,但我们接着思考救了这老太太会不会被讹诈?于是便不再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之心。

事上练

事上练是导致我对阳明心学大为改观的概念之一。静坐、学习永远都小部分时间,工作、生活才是日常主题,在事情上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工作生活中修行就如同走路,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验、磨练、光明良知。
入门即入世。王阳明讲究的是事上磨炼,哪怕我们把《传习录》倒背如流、解析得出神入化,也没有任何意义。最重要的是,当我们知道了阳明心学是怎么回事后,就要抛开书本去人间以良知修行。心学在心上用功,心在红尘中磨练。

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在安静平稳环境还能感觉良好,但是遇到实际事情就手足无措。对此王阳明说:“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不去事上练,我们永远不知自己的良知有多小;整日端坐,想尽各种方式抵御诱惑,并不算克己。不挑战自己的软肋,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抵挡住诱惑?

“必有事”。事上炼的前提就是“必有事”,所谓“必有事”就是一定有一件事主导着你的每时、每刻、每天、每年直至完整人生。这件事就是致良知,就是存天理。我们在事情上磨炼本心,面对诱惑不为所动,面对毁誉得失不为所动,面对各种人生问题都积极去解决。人脑是个特别奇怪的器官,它能快速学到东西,也能快速忘记东西。深奥的东西遗忘速度快,浅显的东西遗忘速度慢。谨记致良知,在事上磨练,依凭良知的判定去行动,反复复习直至终生不忘。

事上练是否意味没必要读书?书必须要读,还要读好书。从前的学者学问有浅深之别,所以许多人的思想都不会相同。我们今天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训,应该反之于心,不必刻意求和他们的思想同,更不必求和他们的思想异,只须求“是”。倘若你的想法和古圣先贤的说法有冲突,不妨深思。深思许久后仍觉得古圣先贤的话不对,也没有什么大害,但绝不能对古圣先贤妄加诋毁。程颐说:“要学别人对的地方,不必揪着他不对的地方狂呼乱叫”。心外无学,不论是什么学说,只要学说的出发点是好的,那你但肯用心去钻研,就必有所成。一切好的学说,都是从心出发的学说。你若有心求异,念头就先错了,求出来的东西再让人耳目一新,它也不符合天理。认可别人的“是”,就遵循;发现了别人的“非”,也别张牙舞爪,绕过去就是了。真正的聪明人,永远在学别人的“是”,从不在别人的“非”上较真。

存天理去人欲

初碰“存天理灭人欲”概念,以为这是要成为毫无人性的机器。深入理解之后,才明白这是通往幸福的大道。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一种发自心底、持久的满足感和快乐,这种快乐源于真正把心沉下来,找到内心深处的宁静。古代的许多圣贤都告诉我们,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来源,当我们为了获得快乐,而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满足自己的欲望上时,我们收获的只有迷茫和痛苦。

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亦谓之私欲。人在胡思乱想时可能会想好的,也可能会想坏的。人人都会想自己发财,人人也会想自己会碰上倒霉事。这些胡思乱想的背后,其实都是我们对名利的奢望和对我们怕失去的担忧,它们都属于非分之想。闲思杂虑只存在于我们脑海中,还没有被实现。我们以为正在对未来憧憬,实际上却是贪欲。在这些真假难辨的闲思杂虑中,很容易会让良知无法判断,最终会遮蔽良知。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指的是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这是儒家提倡的最纯粹、最中正的一种心境,也就是王阳明所谓的良知。以这种心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王阳明说:“愤怒等情绪,人心中怎会没有,只是不应该留驻而已。常人在愤怒时,多加了一分意思,便愤怒过当,不是公正宽广的心体。所以心中有所愤怒,心就无法维持中正。现在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物来而顺应便可,不要添加自己的一分意思,就是心体的广阔公正,得到心体本然的中正了。就好比外出看见有人在打斗,对于错的一方,我也会愤怒。然而我虽然愤怒,但心中却是公正的,不会动气。现在对他人发怒时,也应如此,这才是心体的中正。”人不能控制过度的情绪,就最终会成为情绪的奴隶,为其所驱使。如果得意时就喜不自禁,失意时就怒气冲天,那就是人被情感所左右,为情绪所主宰,如同牛马被人用绳子穿过鼻孔拉着走。

知行合一

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结果。王阳明说:“古人之所以将知和行分开来说,只是因为世间有一类人,懵懵懂懂、任意而为,完全不加思考,只是任意妄为,因此才要提出知的概念,这样才能让他们做得恰当。还有一类人,整天空想,不肯切实躬行,全凭主观臆测,因此才要提出行的概念,这样才能让他们知得真切。如今我若只是讲习讨论如何去做知的功夫,等到知得真切之后才去行,必然会导致终身一无所成,也终身一无所知,我们的心中有良知,良知真光明者,必有行动,必能呈现出天理。”

因为如果一个人对事有着“如好好色”的精神劲头,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即使碰到挫折和困难,偶有迟疑或彷徨,也能很快地调整过来,初衷不改,一如既往地追求钻研这件事情,最后获得成功。而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显得很平凡甚至很平庸,就是因为我们的“知”与“行”,在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处于分离的状态,没有统一起来,思想和力量不能转化为行动的力量,或是我们的行动没有加强正确的思想的力量。如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虽然知道自己当前应当去做一件需要去做的事,但由于惰性或其他一些事物的干扰,好比一些爱好的吸引,时刻在引诱我们偏离正确的道路,迷失在感官的一时享乐中。久而久之,经常这样玩物丧志,就会消磨自己的志气,得过且过,最终一事无成。

总结

在这次仔细学习阳明心学之后,我仿佛感受到了自我内心的微妙力量,也体悟到一种内心的平和之感。心学是积极的学问,要主动用心去感受世界(心即理),避免以主观意愿去给万物贴标签(善恶一体),听从良知的指引(致良知),在日常生活中去磨练(事上练),保持中正心态而不要被私欲牵着走(存天理去人欲),踏实地去体悟生活(知行合一)。

不断认识自己,持续完善自我。在生命的道路上,时刻不忘人生苦短。转眼过去三十载,却还剩几个三十载?但依旧懵懵懂懂,没悟到生活的真谛。只能在往后岁月,时不时停下脚步,与自己做对话,深夜冥思,感悟这淡淡的愁,努力活在当下,不枉此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29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9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57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35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5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0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06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2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64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4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1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