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极简精读法
极简
必须学会选书。
我说的这个道,就是知识的生产规律,就是提纲挈领的开山之作,就是某个领域的集大成者。读一本“道”,就相当于读了某个领域所有的书。也就相当于拆包装的时候,找到了那根主线,轻松一拉,就能打开包装,完全不用一道道地拆开缝线。一通百通,万物同理。
精要
一本书的内容的精要往往只是一个结论、一个故事、一个方法,甚至只有一句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为了论证、说明、铺垫精要而存在的。所以,你读书的时候,只要掌握方法,迅速找到并记住精要,就可以了。
举例:查理·芒格。他擅长从书籍中提炼出思维模型,用于指导投资。【向他学习】
《达尔文的盲点》——进化论方面的知识。他发现要投资一家靠谱的企业,要选择合作机制好的,这样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也就是符合进化论的规律。
大学主修热力学。他便经常利用热力学的知识来反推经济学。比如,报纸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纸张加石油。为什么是石油呢?因为印刷报纸的油墨,原料是从石油里面提炼出来的。所以,芒格就根据一些规律和定理反复推导,认为报纸这个行业还是靠谱的,符合热力学的定律。
《自私的基因》——“在生存竞争中消灭了对手的物种,一般来说存活寿命比较长。”他就根据这个定理推导出一个结论,一定要投资那些正在消灭对手或者已经消灭了对手的企业,这样不但利润高,而且可以长久获利。
基于以上三个思维模型,查理·芒格收购了一家报纸《布法罗晚报》,在第五年开始有了盈利。
查理·芒格的著作《穷查理宝典》里还有很多。按照他的说法,一个普通人一辈子能掌握八九个自己提炼出来的思维模型,就足以成为一个拥有普世智慧的人。那么,查理·芒格建立了多少个思维模型呢?大概八九十个,而且这些模型还在持续地更新、迭代。
查理·芒格还提到过一个概念:罗拉帕拉佐效应。指的是事物之间会相互强化,并放大彼此能量,最终产生指数级增长的效果。也就是说,这时候,1加1不再等于2了,1和1之间会产生爆炸式的反应,1加1有可能会等于100。这个概念来自于物理学里的核聚变。当一定的质量集中到一起,达到了一个临界的质量的时候,就会产生核爆炸,那释放出来的力量那可不只是原来的那些能量了。
所以,当你完全掌握了一些思维模型之后,综合应用它们,灵活变通,它们之间的组合会迸发出奇妙而又极其强大的能量。
掌握尽可能多的思维模型两大法宝:
一.成为一名终生学习者
每天必须保证自己能够获取新知识。这是查理·芒格的一种人生态度——让今日之我变得更强大,务必要强过昨日之我。
二.突破能力边界,拓展能力圈
能力圈,对于查理·芒格来说意味着两层意思。
第一,你要明白自己的能力边界,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才能在投资时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你应该通过学习、犯错等方式,不断突破、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从而增加自己的掌控范围,提升思维模型的威力——这个也很好理解。发力空间越大,打出去的拳头就越有力量。
丘吉尔用读书改变人生【也向他学习】
虽然丘吉尔学习成绩很差,也没有上过大学,但是他通过阅读和自学,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他年轻的时候每天有四五个小时的时间用在阅读上,他广泛地涉猎文学、哲学,尤其喜爱人物传记,这不仅为他的政治生涯做好了铺垫,更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他渐渐掌握了大约12万多的词汇量,成为了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要知道,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有8万个词条,莎士比亚一生大概用了2万个单词,把中国人背吐了的GRE红宝书,大概只有2.5万个单词。
丘吉尔喜欢的书都是有大格局的,比如他很喜欢《罗马帝国衰亡史》,据说能整本背下来。他还很喜欢苏格兰作家史蒂文生,最爱读的一本是《金银岛》。
19世纪有两本影响很大的书,一本是《白鲸》,一本就是《金银岛》。《白鲸》代表了美国精神,《金银岛》则代表了英国精神。白鲸讲的是征服大自然,面对未知不恐惧,不达目的不罢休。《金银岛》讲的则是发现全世界,拥抱全世界。
丘吉尔通过读《金银岛》,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读书培养的好奇心指引着丘吉尔走南闯北,年纪轻轻就到过很多地方。
从军校毕业之后,丘吉尔先是去了古巴,帮着西班牙的军队镇压当地的叛乱,但是一场像样的仗都没打。回到英国之后,丘吉尔还是闲不住,于是他又去了印度,成了一名战地记者。
在那里,丘吉尔感到很无聊。百无聊赖之际,他想读书了。但是当地连个像样的图书馆都没有,于是他就给母亲写信。他自己整理书单,让母亲在英国给他找书,再寄过来。在印度的时候,丘吉尔如饥似渴地读了大量书籍,历史、哲学、经济学、天文学,包罗万象,无所不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丘吉尔读了很多名著之后,就萌发了出去走走的想法。印度的军营每年都会放几个月假,别人都选择在当地游玩,而丘吉尔则在欧洲转了一圈,心满意足。这时,虽然他才20岁刚出头,但是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全都去过一次了,对整个世界的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同龄人。
观点:书籍只是一种工具,书籍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是作家、思想家在自己圈子里社交的一种工具。
社交是其最核心的功能,并没有教育功能,作家、思想家著书立说目的也不是教育民众,而是希望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同行的认可,或是自己的文化圈子内精英的认可。
在近代印刷术流行起来之后,书籍才被赋予其他的功能:教育、启蒙、宣传。但是书籍最本质的功能始终没有变过,尤其是我们在离开学校之后我们需要读的书,99%都还是一种社交工具,并不是教育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