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母亲》(散文·蒋录基)

                          (一)

          这个世界上只有母爱,才不求回报;只有母亲,才让我们永远深爱和思念!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爱如春晖般温暖,而我们作为子女,却常常难以回报这份伟大的恩情。古有子路百里负米、黄香扇枕温衾等孝顺典故,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感恩父母、孝敬长辈。

          我的母亲,魏学梅,一位平凡勤劳慈祥而又伟大的女性。   

          她生于1936年3月31日,出生在甘肃省永登县苦水人民公社(现在叫苦水镇)的一个名叫沙湾七队的小村庄里。母亲原生家庭中除了我的姥爷姥姥之外,还有母亲她的兄弟姐妹六人,其中五个女孩子就像五朵金花一样的绽放,母亲在这五朵金花中排行老三。母亲自小就勤奋好学,在她那个时代,她从小就能用小楷毛笔字给家人写信,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岁月里,她对知识的渴望如同星星之火,虽不耀眼却从未熄灭。

          我的父亲蒋德邦,出生在甘肃省永登县缸子沟人民公社(现在合并入武胜驿镇)的上阳洼村。母亲自从与我的父亲结婚以来,一直跟随着夫君生活。一生中将近大半辈子的时间是在上阳洼村从事农业生产和劳动。那时,在人民公社属下的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通过体力劳动挣取工分,是换取粮食和其他生活物资的重要方式。母亲每天都辛勤地劳作在田间地头,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她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每一粒粮食都显得格外珍贵,她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家庭挣取着宝贵的工分,只为秋收后分到的粮食能让一家人吃饱穿暖。

        母亲在村上享有很高的名望和威信。她的善良、勤劳和智慧,让村民们对她敬重有加。无论是邻里纠纷还是村里的大事小情,如果请母亲去处理问题,她总是会公正、客观的态度去考虑处理问题,她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总会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心。

                    (二)

          母亲有一手非常好的厨艺,能够做出各种面食、炒菜以及家乡的特色饭食。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小时候,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跟着母亲在厨房里忙碌。母亲熟练地揉面、擀面,我们兄弟姐妹各自分工,有生火烧水的,有剥葱捣蒜的,有拉风箱帮忙的,还有照料猪仔小狗的。母亲擀的面条劲道爽滑,配上母亲精心调制的鸡蛋臊子汤,让人回味无穷。母亲炒的菜也是色香味俱佳,她总能巧妙地把身边仅有的各种食材搭配好,让普通的洋芋、葱头、蔬菜也能变成我们儿时心目中的美味佳肴。那时节每当有重要的节日或客人来访时,母亲总要忙前忙后,花费很多时间才做出一顿味道很好的乡村美食。那些饭菜,不仅满足了我们子女的味蕾,更是承载着母亲对全家人深深地爱。

          在我的记忆深处,在日常生活中的每天清晨,母亲会早早地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餐。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熟面羊油茶或者荷包蛋,一盘香喷喷的咸菜,让我们在新的一天充满了活力。逢年过节,母亲更是会忙碌一整天,为我们准备丰盛的餐食。她会做各种传统的美食,包饺子,捏包子,炸油饼,红烧排骨,煮手抓羊肉等,样样都会。母亲做的饭菜永远是子女记忆中最好吃的美味,也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嚷嚷的家的味道。

                    (三)

          我的母亲一生中将近半辈子是生活在永登县农村的,她兼任过武胜驿镇上阳洼村这个小山村的卫生接生员,相当于那个时代的赤脚医生,在那个经济状况不发达、知识技能非常缺乏的年代,母亲在村子里可算是一个有文化、有技术的人哩。母亲她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能,勤劳认真地迎接了村里每一个新生儿的降临,而且达到了产妇和新生儿母子平安、健康成长的标准,给农村里无数个农民家庭带来了生女增丁的喜悦欢笑和对未来的希望。

                    (四)

          父母亲在当年那个物质贫乏的特殊时期和我们普通的家境下,一把汗一把泪,把我们兄弟姊妹五人扶养长大,供读上学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让考大学,费尽了全部心血,目的是使自己的孩子们学好本事,早点成家立业。母亲常常对我们兄弟姐妹说“等你们大家哪一天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和你爸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母亲说这话时,眼里满是慈爱的光芒。

            母亲还是村上有名的裁缝。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里还没有购买缝纫机的时候,我们全家人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为了给我们做新衣服,母亲会在晚上点着油灯,一针一线地缝补。她的手指被针扎破了无数次,但她却从不抱怨。她的手指在布料间穿梭,动作娴熟而温柔。有时候,我会趴在母亲身边,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温暖,也成为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等到经济条件好转一点之后,父亲用工资里积攒的钱为家里购置了一飞天牌缝纫机。母亲就用早年练就的裁缝的手艺,为全家人和村上的男女老少制作新式制服,村上许许多多人所穿着衣服无论衣裤,大都出自母亲亲手裁剪和用缝纫机制作而成。

          小时候记得许多年里,每到临近春节的时候,母亲就变得格外忙碌。那时候的农村,过年能穿上一件缝纫机缝制的新衣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年前村民们纷纷拿着布料找到我的母亲,希望母亲能给他们设计剪裁出漂亮的新衣。母亲总是微笑着答应,然后便开始了她的挑灯夜战。

        多少个冬天的夜晚,母亲脚踩着缝纫机冰冷的踏板,双手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在“哒哒哒”“唰唰唰”的声音中,灯下为村民赶制衣服。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一首勤劳的赞歌。为了能在大年初夕前尽快完成村民们的新衣,母亲常常工作到深夜。

          那年代冬天的夜晚格外寒冷,母亲双手因被机头针杆产生的冷风经常吹拂而产生皲裂,开了许多血口子。那双手,布满了裂痕,仿佛是岁月刻下的印记。为了缓解疼痛,母亲不得不包上伤湿止痛膏胶带,继续工作。尤其是由于寒冬中室内气温很低,她的双脚时常要踩踏到冰冷的缝纫机铁质脚踏板,因此被冻得红肿发炎而疼痛难忍。但伟大慈祥的母亲还是克服了这一切困难,每年都按时给村民们赶制出了过年过春节的新衣服。

          记得有一年春节前夕,村民们送来的布料比往年都要多,母亲看着大家期盼的眼神,心中暗暗叫苦,但旋即又下定决心,要想办法一定要让大家在新年都能穿上新衣。

        于是,她白天在田间或家务劳作后,晚上便夜以继日地开始裁剪缝制。那些日子,母亲几乎没有好好睡过一个整觉。有一次,我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在赶做衣服,我心疼地说:“妈,您不磕睡吗,缓上一会儿吧。”母亲却摇摇头说:“不行啊,大家都等着穿新衣服过年呢。”就这样,母亲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村民们的关爱,在春节前大年三十的这一天,全部赶制出了所有的新衣服。村民们笑了,孩子们笑了,母亲也露出了欣慰和慈祥的笑容。

                      (五)

          母亲一生勤劳能干。她曾经在永登县大峨巴煤矿工作过多年,那时我的父亲蒋德邦正好担任这个煤矿的矿长职务。矿上安排母亲与几位能够熟练使用缝纫机的妇女在一起,编入煤矿的缝纫机联合社,为矿上的职工们制作工服,她用自己的双手,为家庭赚取着微薄的收入。当时这个矿上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但母亲从未抱怨过。后来,时间到了1957 年,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号召国家企业职工返乡就业参加农业劳动养活自己,母亲就选择了返回永登老家农村,从此开始了她漫长的农业劳动生涯。

          在农村生活的时光里。清晨,天还未亮,母亲就轻手轻脚地起床了。她简单地洗漱后,便披上那件有些破旧的外衣,朝着田间走去。双手熟练地握住锄头,一下又一下地锄着地里的杂草。她的动作沉稳而有力,每一下都带着坚定的决心。汗水顺着她的脸颊滑落,滴落在土地里。母亲时不时地直起身子,用手擦一擦额头的汗水,然后又继续劳作。

          一年四季里,母亲干着沉重的农活,平地、施肥、播种、除草、收割,样样都参与进来。田地间的母亲脚步有些蹒跚,但眼神中却充满了期待。

        收获的季节是母亲最开心的时候,也是最忙碌的时候。她满脸笑容地走进田里,用镰刀熟练地收割着麦子。又忙着把麦子运回家,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但她的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等忙完田地里的农活回到家后,母亲还要操持家务,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来照顾好我的奶奶和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

                      (六)

          母亲的脾气非常温柔善良。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来没有和别人红过脸,吵过架。她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母亲的善良不仅仅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她还非常关爱小动物。记得有一初冬,我饲养的一只小花狗不小心被家中院子里烧烤馍馍的火灰给烫伤了四只爪子,我的母亲发现后悉心地为小狗包扎伤口,小心翼翼地给小家伙涂抹上药膏,然后用布条分别把它的四只爪子细心地绑起来,喂它食物和水。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小狗很快就恢复了健康。母亲对待小猫小狗也充满了爱心。

          母亲一生养育了五个子女,我们全家七口人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总是想尽办法让我们吃得饱、穿得暖。她会把有限的食物平均分给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她却时常饿着肚子。在母亲的关爱下,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健康地成长起来。如今,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全部已经成家立业,有的也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着。我们家也迎来了五世同堂的幸福时光,儿孙们承欢膝下,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七)

          在日常生活中,母亲的勤劳善良和温柔贤惠无处不在。记得有一次,村上的五保户老人杨尕爷子突然生病了,身边没有亲人照顾。母亲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活计,来到五保户杨尕爷居住的家里去帮忙照顾老人。她为老人送饭、送药、请大夫上门去诊断治疗,往往一忙就是大半天的。在母亲和有关村民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病情逐渐好转,老人对母亲感激涕零,老人开玩笑说要把我的母亲父亲俩人认作他干女儿干儿子。此时母亲却总是微笑着说:“大家都是邻居,互相帮助是应该的。”还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个流浪乞讨的孩子,母亲看到他可怜的样子,心疼不已。她把这孩子带回家,与我们兄弟姐妹一起吃了一顿饭。当时我们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母亲的言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懂得了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道理。时至今日,我还常常保留着母亲的这种家教遗风,我自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也常常学着母亲的做法,为有困难的人想法设法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八)

        母亲对父亲的爱也是深沉而坚定的。父亲有正式工作,先后在永登县委、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都工作过,后来成了中层管理干部和县级干部。在那个年代,父亲的工作非常忙碌,经常不在家。母亲独自一人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但她却从没有一句怨言。她总是默默地支持着父亲的工作,照顾好家庭,让父亲没有后顾之忧。每当父亲回家时,母亲总会为他准备可口的饭菜,在一旁边吃边听父亲讲述工作中的事情。他们之间的感情虽然没有浪漫的言语和华丽的形式,但却充满了温暖和默契。“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父母成了我们子女们的榜样,为子女们教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记得有一年夏天,父亲生病了,患了严重的胃溃疡,被县医院宣布为不治之症,放弃治疗,单位也劝父亲放下手头的工作回到老家里休养,就看造物主是否能给父亲留下一条命!母亲就日夜守在我的父亲的身边,悉心照顾。她给父亲煮药,给父亲做饭,又给父亲请民间大夫看病。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父亲的病情逐渐好转。那时候我正在上初中,往往利用星期日和课余时间,急匆匆地跑几十公里山路,去生产队集体牧场那里,为父亲购买当天新产的新鲜牛奶和酸奶,来让父亲喝,借以养胃和增加营养。那段时间,母亲明显瘦了一圈,但她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和爱意,让人感动不已。父亲终于经过半年的休养,恢复了健康重返工作岗位。

                      (九)

          如今,母亲在八十五岁高寿的时候,于2021年4月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她的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将成为我们子孙后代一生的财富。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都会想起母亲的坚强和勇敢,她的精神激励着我勇往直前。每当我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我都会想起母亲的善良和爱心,我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十)

        我自己今年也已经快到六十周岁了,马上也要退休离开工作岗位了。但是我常常想起母亲的种种言行,母亲音容宛在,永远活在儿女们心中。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我多么渴望能再有一次听到母亲的呼唤,让母亲再叫一声我的乳名,再次感受一下母亲的无比温暖。但我知道,母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去了一个没有痛苦和烦恼的地方。我相信,在那里,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会看着我们,继续为我们子孙后代们深深地祝福着。

          母亲,永远是我心中永远的太阳,母亲的光芒将永远照耀着我们子女们前行的道路。我们子孙后代们一定会永远怀念敬爱的母亲和父亲,直到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刻。

          母亲您的在天之灵,请放心吧!您的子孙后代们肯定会互相照应,替您在这个世界上好好的活着……

          时光茬苒,我的母亲离开我们家人已经快三周年了。今年的国庆节假期里,我与姐姐侄儿等人,一起驱车前往家乡武胜驿老家的祖坟墓地,去父亲母亲的坟头祭奠,以寄托我们子女对父母的无尽思念!今天在母亲她老人家逝世快到三周年之际,我为母亲献上这篇缅怀她老人家的文章,来用心追忆我的母亲她那平凡、勤劳、慈祥而又伟大的一生! 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母亲您安息吧!我们子孙后代永远怀念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