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生涯咨询与辅导》
作者:金树人
出版时间:2007.6(2021.2重印)
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阅读进度:3/379
摘抄1:
一个人若是看不到未来,就掌握不了现在;一个人若是掌握不了现在,就看不到未来。这两句话说明了生涯规划的本质与精髓,也指出了生涯咨询师与受辅者共同努力的目标:立足现在,胸怀未来。(序言Ⅰ)
感想:
第一句话很优美,还很对称,这让我对这本书一下子充满了好感。最后的这8个字“立足现在,胸怀未来”,读完我觉得自己原来对生涯规划的理解太基础了,这一下子让我对生涯规划的价值有了更高级的认识。
其实,去年从开始学习生涯规划,就听到前辈推荐了这本书,并且告诉我,这本书很经典但是很难读,我就被这个“难读”吓住了,我想着那就以后再读。直到上个月参加生涯实战课的线下实操,老师有提到《生涯咨询》这本书对他的影响很大,他读了十多遍才读透,同时他也提到根据这本书开设了一天的工作坊,这一下就让我来了兴趣,我想着这么难读的一本书,既然有人读透了,那我就来听听,再决定要不要读这本书,巧的是工作坊那天正好有人带了《生涯咨询》这本书,我也不知哪来的勇气,就拿过来大致翻了一下,粗略看了后感觉似乎也不是我想象中的那般难读,再加上工作坊的内容也让我很感兴趣,于是就当即就到网上下单了,正好也看到这两本书有一起卖,就一起下单了。昨天回来取了快递,就拆开了,今天一翻,就立马被吸引了。在我看来,其实可读性很强啊,文字优美,意义深刻,序言部分我就连续读了2遍,读完立马就对生涯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从中,我也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别人说的,不一定就适合你,因为只有你最了解自己。
摘抄2:
弗洛姆在《生命的展现》一书中提到,我们需要一个献身的目标,以便把力量整合到一个方向,以便超越我们的孤独生存状态,超越此种状态所造成的一切疑虑与不安全之感,并且满足我们企求生活意义的需要(p.163)。生涯规划,即是讲自己托付于这个目标的一种安身立命。(序言Ⅰ)
感想:
“安身立命”这个词,我觉得用在这里特别合适,这是我之前从来没有想到的,现在想来还是我原来对于生涯规划的理解太肤浅了。
摘抄3:
生涯咨询与辅导主要在于帮助一个人回归心灵的原乡,步步为营,重整旗鼓,朝向未来。心灵的原乡是自我栖息之处;步步为营是注意当下的每一步、每一个立足点,朝向献身的目标。一个活在当下的人,是一个自性充满的人。一个自性充满的人,有反应的能力,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直到“如其所是”的自己,并以此为基础接触环境,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适应的平衡点。他也能够以柔软的心,进行有弹性的生涯规划。(序言Ⅱ)
感想:
这一段再次让我领略了文字的艺术,这段话很文艺,同时又很有意义。而且惊叹于作者对于文字的这种把握,真的太厉害了,果然是大师,这就是化繁为简吧。越读越爱上这本书了,好感直线飙升。
摘抄4:
生涯咨询是一种心理咨询,其所作所为是处理和当事人生涯发展有关的认知、情绪、态度与行为。生涯咨询涉及当事人改变的方法与策略,奠基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之中。生涯咨询师不仅要懂得生涯发展理论,还必须接受过一般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训练。(序言Ⅱ)
感想:
这让我想到昨天晚上和暖暖老师聊的。因为昨天下午我做了一次特别糟糕的咨询,做完之后特别挫败。晚上和暖暖老师聊了半天,其中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从心底接受生涯咨询是一种心理咨询。我之前把生涯咨询和心理咨询割裂来看,这也大大限制了我。现在知道了,我今天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把桌面上的”心理学“和“职业生涯”的文件夹合并成一个“专业”的文件夹。
摘抄5:
“生涯”一词,就其特性来看,是一个与我们“如影随形”,但又“视而不见”的名词。“生涯”之所以“如影随形”,是因为它与我们的发展经验密不可分;“生涯”之所以让人“视而不见”,是因为一旦我们想去清楚地勾画出它地轮廓,又觉得影像模糊。(P1)
感想:
说得真好,果真要多读书,很多时候自己也有很多感想,却讲不出来,或者讲出来地时候始终觉得差了点意思,但是不知道差在哪里,现在想来那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吧,现在逐渐开始知道了,知道了自己不知道什么,而且随着阅读,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也越来越多了。
摘抄6:
目前大多数西方学者所接受的生涯定义是舒波的论点:
它是生活里各种事态的连续演进方向;它统合了人一生中依序发展的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由个人对工作的投入而流露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式;它也是人生自青春期以迄退休之后,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除了职业之外,尚包括任何和工作有关的角色,如学生、受雇者、领退休金者,甚至也包含了副业、家庭、公民的角色。生涯是以人为中心的,只有在个人寻求它的时候,它才存在。(p.4)
由此看来,“生涯”的界限并未大到与“生命”或“生活”画上等号,也未小到与“工作”、“职业”等义,其本身即有丰富的内涵与范围。以下再申述其义。(P2)
感想:
我之前多次听过“生涯是以人为中心的,只有在个人寻求它的时候,它才存在。”这句话,虽然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不是很理解,今天看到了这一段的全文,这样结合起来看,就更清晰了。
现在想来,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吧,看大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就是不理解,这就是断章取义吧。以后还是要多读书,找到这些有道理的句子的出处,才更加清晰吧。
摘抄7:
至于这个方向是沿着哪路径前进,“内心中自己的引导者”为何,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文化脉络影响下的个体也会有不同的引导着:可能是自我概念,可能是生命意义或价值;可能是在追求某种需求的满足,也有可能是某些特质如兴趣或能力,甚至是某些紧紧贴近社会的趋势。研究蚂蚁世界的知名生物学巨匠威尔森在其自述中提及,决定他生涯方向的是性格内在的那个男孩:“我只想成为第一个发现某些事物的人”。这种性格内在声音级威尔森内在的引导者。
感想:
天呐,真的分析的太好了,这就是注解的意义吧。
摘抄8:
“只有在个人寻求它的时候,它才存在”,这隐含着人是生涯的主动塑造者这层意义。前曾提及,“生涯”的原意是冒险、奋进。在个人生涯发展过程中,遗传条件、社会阶级、政策拟定,甚至机会因素,都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涯发展。然而,过去二十年心理学的发展,已经将人的行为机制由被动的地位提升至主动的地位。换句话说,心理学发现人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制约,而是能主动地去思考、去计划,进而改变环境、创造环境。生涯可以主动塑造,主要透过生涯转换过程中地生涯决定来完成,详见第八章。(P3)
感想:
某种程度上,生涯其实是可以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