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醒来,就在想今天的简书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刷一下朋友圈,马上看到微友的一段文字:
“都是养娃,这一代父母更“小心翼翼”了。
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小学是最压抑得。被排挤,被造谣,被语文老师当众撕碎作业本,被嘲笑,被侮辱……[捂脸][捂脸]无论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我回家也不会说。父母忙,也不会觉察小匹孩子的情绪。
到了自己孩子,唯恐自己的“噩梦”在他身上重演,特别注意他的情绪。哪天放学,一看他情绪不高,就耐心询问,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
但让人头疼得是 熊孩子会把这种相处模式迁移到学校,以为老师也可以这么相处。昨晚就事论事后,再次提醒他,老师只是一种职业,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与崇高和伟大无关。家里可以和你商量,有事提前说好,但学校是充满规则的地方。最后,无论哪一科老师,都无法代表那一门课。语文不是语文书,英语也不是英语课。”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到在她小时候,她知道学校和家庭是有区别的;而她的孩子却无意中会认为学校和家里一样。
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吗?似乎不是。
我认为是如何划分家庭与社会的界限,如何理解内外有别的度,每个孩子的理解和认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体现出来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去年,我让孩子参加过夏令营活动。
领队是一个朋友,他告诉我孩子特别注重个人隐私,绝不会和其他孩子同时共用洗手间。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反差很大,因为他在家里一直是大大咧咧的。
我们有时会评价一个人,特别是孩子时会说到一个词:“窝里横”,意思是孩子在外胆小怕事,在家蛮横称霸。这种情况多数是家里人惯出来的,在家轻易向着孩子,在外又帮孩子包办,家长没有把握好这个度。
前天和学霸老爸朋友聊时脑子里就闪过一个念头:写一下怎么做父母。这个话题展开有点大,我之谈一下在学习方面的体会。
那个朋友说他虽然培养了一个学霸,但是觉得很轻松,没有刻意起早贪黑送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更没有去补这个补那个,也没有辅导过孩子的作业,他的孩子就像是人们所说的文曲星下凡。
可是我从旁观者来观察却不是这样的。
他从小帮孩子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所以孩子早早地爱上了学习,有强大的内驱力。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没有去干涉打扰孩子,但却无时不密切观察孩子,引导孩子。
他说过他偷偷去翻看孩子日记本被发现的尴尬,也说过为了让孩子进到合适的夏令营亲自去考察,听说有好的课程或者学习方法亲自去体验。
他关注孩子的方法是不同的,不是关注穿衣吃饭的琐碎事情,让孩子自己做主,有不被唠叨的好环境,也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超脱出具体的考试而是有更远大的目标。
前几天学霸爸爸老何来谈到培养孩子时也是这样做的,我认识的一些其他学霸的家长也是这样培养的。有一句话说:管出来的孩子不是好孩子,管孩子的家长不是好家长。这就是一个教育孩子的总结。
这恰恰是很多家长没有做到,也难以做到的。因为道理容易懂,但行动起来难,因为每个人都是依赖着习惯继续的。
前次因为偶然的机会请学霸爸爸老何给大家做了一场分享,但一次分享很难改变大家原有的习惯。因此我推荐大家购买老何的书《学爸老何的陪伴》,有空没空都翻一翻,看一看,将老何的一些思想变成自己的,用书中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
因为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学习一定是启发借鉴而不能照搬照抄。
我老大小时候写日记,平常藏着掖着不让我看。有一天她故意将一本新的日记本放在桌面上,晚上见到我就质问我为啥要翻看她的日记,我嘻嘻哈哈不承认,她要我别装,因为她事先在日记本里夹了一根头发,现在这根头发已经落在桌面上了。
而老二就大大咧咧得多,虽然偶然也会藏一些东西,但多数情况下只是口头要求我不要动他的东西。
所以,除了做懂道理的父母以外,还要做智慧的父母,要学会和孩子“斗智斗勇”,保持若离若即的关系,陪孩子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