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死亡,在我们的文化里,似乎是忌讳的,但这是我们躲不过的话题,当就在身边的人发生意外、至亲离世、生老病死,无一不推动着我们直面死亡。
在存在主义中,人类生活在世界上不可避免的、最终必须要关注的四种终极关怀,即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
在死亡议题中,生命与死亡互相依存,我们对死亡的态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成长方式,关于死后的情形、临终情形、生命的终结;谈及死亡感到焦虑或其他不适,代表着我们对什么的担心呢?有人担心自己死后至亲怎么办、有人担心自己在临终前还有很多没做的事、有人担心死后不知道自己会去什么地方......
对抗死亡,大部分的人会发展出适应性模式,但遇到非同寻常的压力,自己以往处理恐惧和自我保护的方式已经不起作用了,便会进入极端的防御方式。
典型之一是独特性,相信自己不同于别人,自己是不会死的,于是自恋或者疯狂工作以走在时间前边,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控制和掌握权力,这样来减弱对死亡的恐惧。另一种典型方式则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相信世界存在着一个全能的拯救者,自己一直以被照顾的方式生活,以“牺牲者”、“受虐狂”的方式活着,没有自我,活着是为了“主要他人”或“重要目标”。
所以,直面死亡议题,厘清自己具体的担心,剩下能做的核心任务——便是思考在剩余的日子里,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某电视剧里的片段深深触动了我。那是一位在医院做义工的女生,她见到人就会问对方问什么歌,很喜欢组织活动拍照,很喜欢摆弄各种花花草草,10分钟的回家路程可以走走停停用2小时,家里布置得很温馨,尝试各种活动,制作干花、做手工肥皂、编制眼罩、做蛋糕和各式美食......
这一位天使般的女生,她早些年便被查出有脑瘤,医学上3-10年内复发,一旦复发会导致身体各器官逐渐衰竭,2周内去世,目前暂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她这10年的每一天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她珍惜每个瞬间,所以她的生活很慢,但很精彩——这是她对生命终结付诸所有期待的方式。
她为自己筹备了一个生命赞礼,从被查出复发的那天举办,播放大家的爱歌,放记录的照片,向自己最爱的每个人好好告别,毫无保留地向至亲表达爱意与祝福,告诉至亲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自己的去世不会让他们从此沉沦,而是能活在他们的心里,代替她去做那些一直想做的事,比如一家人一起去旅游散心,好好地生活下去——这是她对自己死后至亲如何面对的照顾。
死后会去什么地方?这是她生前好奇的地方,但这没有答案,她选择相信是换了另一个生活的世界,她已去世的叔叔就在那里,他们会在那里相聚和开启新的生活——这是她对自己死后去往的理解。
最后,她余下那最快乐的日子里,就算知道自己生命有限,依然和喜欢的人恋爱了,因为他们知道生命终究有限,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爱错过了就来不及了——爱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