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这也是一本思考生命意义的书,特点是以讲故事为主,浅显易懂,信息量也相对比较少,但个人认为它还是同类书籍中比较好的一本。这本书可以作为思考人生意义的入门书籍。
目标读者
这本书内容的形式是讲故事,而且和其他往往讲童话故事的书不同,作者说这故事是真实发生在他身上的,虽然并不是所有读者都愿意相信,但这点也不是很重要。这本书适合之前还从没有真正仔细思考过人生的读者,因为比较好理解,相对来说也不会带来特别大的冲击,而另一些读者可能认为书中的描述过于啰嗦,反反复复都在讲同样的东西,信息量太少,也不够深入。
加班升职就是为了得到更久的加班时间?
这是第一章的标题,第一章的内容是非常吸引人的,很多人看过都会感同身受,从而自然而然继续读下去。
“那个夜晚,我独自一个人走在漆黑、寂寥的漫漫长路上。如今想起来,这样的处境正好是我当时人生阶段的写照——在旅途上,我迷失方向;在生命中,我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这是作者当时的状态,或许很多人都会有处于类似这样状态的阶段。
“当时,我向公司请了一周的假,想要摆脱和工作有关的一切。我不是说我的工作有多糟糕。当然,工作中必有不如意之处,但更重要的是,我总是疑惑着,每天在小小的办公隔间里耗掉十到十二个小时,就是为了升迁;而升迁的结果,却是要在另一间办公室花上十二到十四个小时继续工作,难道人生除此之外,就别无其他选择吗?”
这些话非常直白地描述出作者对现有工作的迷茫,或者说是对整个未来的迷茫。很多人都有过类似想法,但认真地继续想下去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然后作者开始回顾过往的事情:
“高中时代,我为了上大学做准备;上了大学,我又在为将来的工作铺路打桩。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勤奋工作、努力表现,直到进入我现在的公司。而如今我不禁要质疑,这一路走来,那些帮助过我、扶持过我的人给我的忠告,是否也只是复述当年别人对他们所提的建议?
其实这些忠告都不错,但却无法完全满足人生的追求与期望。我觉得自己只是忙着用生命换取金钱,而这样的交易似乎并不值得。我陷入了恍惚、迷惑之境。”
这就是作者在讲这个故事之前的铺垫,我把大部分内容摘录下来,感觉概括得非常到位。每一个对自己工作或者生活感觉不是那么十全十美的人,都会陷入沉思,我当时看这本书时的处境和作者当时并没有太大不同,虽然那时这本书远没有解决我所有的问题,但不得不说这本书对我还是有一些帮助的。
一次不愉快的旅行
正如作者之前提到的,他请了一周的假,开车去兜风。但路上出了一些麻烦,经过长达一个小时的慢速行进后,车子完全终止不动了。很多人都打开车门,开始抱怨自己有多么重要的事情被这该死的交通给毁了。作者又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等来了警员,而他带来的信息是前方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交通事故,大概还要等上一个小时才能处理完毕。作者终于忍耐不住了,逃离了原计划的路线,但因为没有携带地图,真正的麻烦开始上演。
折腾了一个小时,看着一个个陌生的路名,作者正式宣告迷路了。时间已经快到晚上八点了,太阳已落下地平线,汽油已经不够返程,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沿途没有出现任何加油站,也不清楚前方有没有。
在汽油马上就要耗尽的时候,情况终于有所缓解。作者发现了路边的街灯,附近出现了一个停车场,更重要的是不远处有一个咖啡馆,虽然名字比较奇怪,“你为什么在这里咖啡馆”。之后故事开始出现比较奇幻的情节。
你为什么在这里咖啡馆
不只咖啡馆的名字比较特别,菜单也与众不同。封面下边有一排黑色小字,“点菜之前,请先和服务人员讨论,你待在这里的时间代表什么意义。”而翻开菜单,除了正常的菜品介绍外,还出现了这样的内容:
等待上菜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 你为什么在这里?
- 你害怕死亡吗?
- 你实现自我了吗?
显然这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咖啡馆。
作者虽然迷惑不解,但借着这个机会,也可以执行思考,并且可以和服务员和厨师探讨人生的重要问题了。
剩余的部分我就不用叙事的风格来写了,因为看原文显然比看概况的更好。
我为什么在这里
第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我为什么在这里?这也是作者最先和服务员讨论的问题。这给问题显然不是我为什么来到这个咖啡馆就餐这么简单,而是更深层的,类似于我此刻的人生为何是这样的问题。
作者直言不讳:
“如果诚实面对自己,我会承认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质疑我的人生,是否还有比我目前所知更深刻的一面?这不是说我过得不好。当然,有时候挫折在所难免,尤其是最近更是如此,但我确实有个还不错的工作,也要一些好朋友。我的生活还算如意,甚至可以说很好,只不过在内心深处,我总是有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很容易看出,作者或者有类似想法的其他人看人生的视角,是从别人的眼中看自己的人生。而真正切换成自己的视角,就会有所质疑。“提出这个问题会让你产生寻找答案的动机;而一个人要是找到了答案,就会生成一股极大的力量。你知道的,一个人一旦明白自己置身何处、为何存在,找到赖以生存的理由与目的,他们就会去实现自我、达成这样的理想。”
一旦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可以为了这个答案,去做任何想做的事。他们发现了答案,而这个答案就属于他们了。他们可以全权作主怎么做。”作者听到了这样的想法后,“一股兴奋之情贯穿了我的全身,就像是我刚发现了某种独特、珍贵的东西,而我的身体也证实了这一点。”很可能作者在这特定的场景,之前思考过许久的问题突然有了进展,但读者很难有类似的反应。从这开始,书中内容的跳跃感就比较强了,思考开始比阅读更重要,而且在这里未必能思考出真正有用的东西。
真的有人在偷你的时间
服务员提到了一种海龟,它看起来十分笨重,浮游在水中看上去移动也很慢,但它的速度却是人游泳也很难追上的。原因在于这种海龟是配合这大海律动在前进的,利用海浪的力量加快自己的速度。而人游泳时如果不懂得利用海浪的力量,而是与海浪对抗,自然是要更慢一些了。
这个比喻直指我们的生活。每一天都有很多人说服你花时间或精力在他们身上,比如电子邮件,如果你参与、回应每一种你获知的活动、促销和服务,就根本没有任何空闲了。这样的事情非常普遍,以至于一个人一直在做其他人说做的事、或是其别人想要你做的事。这些数不尽的事情就像那不停翻滚的海浪一样,迎面而来的是那些要引起我们注意、侵占我们能量和时间、却和我们“存在目的”毫无瓜葛的事情;而往外冲刷的浪潮,则是那些能帮助我们达到“存在目的”的人、物、事。而只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存在”目的,才能甄别出这两种不同的海浪,从而利用海浪,而不是盲目和海浪抗争。
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接下来书中提到一个多数人都听过,并且有所争议的估计,就是富翁说服“懒散”的渔夫需要努力奋斗,把生意做大,赚花不完的钱,最后晒太阳享受人生的故事。不同人对这个故事有截然不同的观点,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很明显这里作者是站在渔夫的一边的,认为富翁为了以后退休后的生活,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并不喜欢的工作上是不明智的。
“为什么我们要花这么多时间做准备,以便在未来能做我们想做的事,却不肯现在就去实现我们的理想?”
关于“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这个话题,其实有不少可以深入探讨的内容,远远不只这么简单,在本文末尾我还会有所涉及。
大多数人都掉进了坑里
正常人都会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人专挑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做,而没有其他的目的。但大多数人还是掉进了坑里。
一个最普遍的想法,就是如同之前那个富翁那样(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成为不了可以那样安度晚年的富翁的),为什么我们要花这么多时间做准备,以便在未来能做想做的事,却不肯现在就实现理想?
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但之后又继续之前的生活,应有着如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慨。
广告人都很清楚,只要你能有效锁定人们的恐惧心理,或是他们想要满足的欲望,就能鼓动他们去去做某件事情,比如你要推销的特定货物与服务。经常有表达这样含义的广告,“如果你拥有这个产品,生活会变得更好”。但广告内容往往不是这么直白,而是“开这辆车子会让人人生充满意义;吃这种冰淇淋能让你体验幸福感受;拥有这颗钻石将是你圆满无憾”。更微妙却更具冲击性的信息通常也会传递出来:“不只是你有了这些商品,人生就能圆满无憾;如果你没有这些产品,你的人生就是无法满足、永远都有缺陷的”。也就是说你这些广告人试图用自己的产品把消费者绑架在其中,动弹不得。
广告只是宣传这种生活方式的一个推手,而类似的观念遍布在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之中,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问题是要想买那些“能让自己更幸福”的东西,需要花钱,于是我们就去找了一份工作,或者其他可以赚钱的手段。不管那份工作怎么样,我们都需要从那里获得金钱,然后用来购买想要的东西。当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们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做其他的事——与我们理想更加契合的事情。
如果这份工作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成就感,而我们又为它耗费了太多时间,就会越来越觉得虚度人生。所有很多人说他们有多期盼退休的那一天的来临,因为然后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但毕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为了补偿自己没有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情,我们就去买更多的东西,暗暗希望广告所传递的信息是真的,期盼这些产品能给我们日常工作所无法给予的充实感。遗憾的是我们买的东西越多,要付的账单也就越多,结果我们就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工作,以支付所有的开销。而且由于投入时间从事的这份工作并非是我们真正想过的生活,于是当我们在工作上花越多的时间,空虚感也就越重,因为我们会更没有机会去做想做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现在做的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那么就会陷入这样一种死循环,他永远(至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无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慢慢的可能连自己真正想做什么都不清楚了。
如果摆脱这种困境?书中提到的一个方法是,每个礼拜都多留一点点时间给自己,不再用物质犒劳自己,以作为努力工作的回报;相反开始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来奖励自己。比如每天用一个小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一小时变成两小时,再进步到三小时,不知不觉可能就已经全神贯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这个方法看起来不错,但个人感觉可行性不是很好,至少中间必须做出一些不是那么平滑的改变。
关于死亡
书中话题陡然一转,开始讨论死亡的问题。
你害怕死亡吗?
大部分人都会怕吧,这是人们常有的一种恐惧。虽然我们不会天天想到死亡这样的事情,但在潜意识里,会知道随着一天天过去,去做自己想做之事的机会也在逐渐减少。就会担心在未来的某一天,这样的机会将不再,所以害怕自己要面临死亡的那一天。相反如果已经做了,或是每天都在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就不必害怕没机会去做了。
关于死亡的问题,书中没有深入讨论。
关于自我实现
第三个问题就是“你实现自我了吗?”。要实现自我并不容易,比如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但我却不知道要怎么开始,或是找不到可以与理想契合的工作,那该怎么办?我要怎么处理金钱问题?我要如何供养我自己?如何为退休做准备?如果我对这些新事物并不熟悉,或是别人会嘲笑我、不尊重我这样的做法的话,那该怎么办?
想象这样一个人,他对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情无比热忱,他像是把时间全都花在自己真的很喜爱、很享受的事情上。我们工作中应该可以需要这样的人,虽然可能并不多。他因为感兴趣,自然会把时间放在上面,比如利用空闲时间阅读相关书籍、观赏相关的电视节目、参加相关的会议,自然会比较精通,找工作也自然不会很困难。然后就是钱的问题,其中最糟糕的情况是一个人确实找到了自己的“存在目的”,而且也每天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他没有赚到“很多钱”,可这并没有什么关系,或者说这根本不是问题。
书中这里的内容同样比较粗浅,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还要把它作为自己的工作,这会难倒大部分的人。
剩余章节
“连锁的幸运”一章讲得是类似吸引力法则的现象,也就是一个人一旦找到了实现自我的道路,他就会在这条道路上顺利地走下去了,幸运会眷顾他的,不做过多描述。
“如何在无数的诱惑性的劝说中找到自己”讲的则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会去追求自己的“存在目的”,原因有很多,因人而异,这里不一一列举了。这里提到了一个故事:
有个人多年来总是做同一个梦,梦到自己面对一个很难打的高尔夫球,实际上这也是他醒着的时候会面对的挑战。而梦里的场景更加困难,要打的球被放在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地方,怎么打都不对劲,而且他打之前就会预感到会很惨,这事情反反复复发生,让他感到挫折无比。后来有一天,他正处于绝望的谷底之际,突然领悟到可以直接把球捡起来,放到别的地方去。这根本无关紧要,除了他自己。他醒来时强烈感受到自己获得了一种重要的体悟,这样的洞察从未出现,如今却似乎再清楚不过。这个梦和某些人经常做考试的梦,最后在梦中终于下定决心直接离开考场的情况异曲同工。
无论以前我们被教导要相信什么,或是在广告里听到什么、在承受工作压力时有何感受,每个人都掌握着自己每一分、每一秒的命运。不要只是努力适应着所有外来的影响,让它们掌控了我的一生。
剩余的两章更多的是故事的尾声,略过不提。
离开咖啡馆之后
作者离开咖啡馆之后,“生活彻底变了,虽然这些变化并非如电光石火般惊天动地,但它们是一股影响我终生的重要动力”。作者在那个星期并没有考虑清楚“我为什么在这里”的问题,而且知道找出自己“存在目的”,光是用一段休假来思考、然后就继续像往常一样过日子是不够的,必须付出努力。
最后作者用每天花一点时间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方法,以及尽其所能学习、尝试新事物等途径,最后终于找到了清晰明确的“存在目的”以及实现方法。
总结
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几年前,当时对工作还比较满意,没有太多感受。后来又看了几次,发现它无法真正解决我的问题。就像我之前提到的一些内容,这本书可以让人容易地发现问题,但解决方法都比较牵强,对很多人都不是特别适用。尤其是想“我真正想做的事情”这个问题,我也曾经认为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一切问题就都不存在了,放手去做就好了。可是我很长时间,使用各种方法,都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直到后来发现这个问题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问题是“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最重要的问题是想清楚“我是什么”以及“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当我想清楚这些问题后,我发现“我想做什么事情”的问题根本不重要,或者说所有其他问题都不再重要了。
所以总体上我读这本书的收获并不是很大,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本好书,所以写下这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