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党领导的国家建设,所形成的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主要内涵的三线精神,在今天依旧具有重要时代价值。三线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国家建设而形成的宝贵财富,既能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又能给予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丰富的精神动力,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一、艰苦创业的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勇担使命,三线建设者们在那个物资匮乏、基础条件艰苦的年代,不畏艰难困苦、一路披荆斩棘,敢于艰苦创业,只为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新时代的我们,更加要珍惜革命先辈们为我们创造出的良好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将他们的精神和信念延续下去,主动担起新时代的责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当好表率,善作善成、走好新时期乡村振兴长征路。
二、无私奉献的精神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做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一声令下,所有相关人员,不讲代价,义无反顾从全国各地奔赴三线,到祖国最需要自己的地方,战天斗地,把青春挥洒到国家的建设中去,水通了,路通了,电通了,人民安居乐业,事业欣欣向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加强党性修养,不计较个人得失,要全身心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去,不要做旁观者,不能拈轻怕重、挑肥拣瘦。
三、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党的领导下,三线建设以中央与地方机构配合、各部委之间的配合、地方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为条件,实行社会主义国家认识统一,集中力量办大事。参与三线建设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行业与身份,既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专长,又不分彼此行动一致进行大协作,最后才把项目搞起来。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有职能分工是为了使工作有专人干,但如果各部门、工作人员只强调本职而不相互配合,是不可能完成跨领域、跨部门的工作的,必须要做好本职的同时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同事的工作,力戒本位主义、个人主义。
四、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线建设时期的历史和国际背景都比较艰难,除了物质条件艰苦、地理条件恶劣外,国际社会还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当时中国可以参考的技术资料非常有限,一些关键工序、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都是靠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夜以继日、土办法加洋办法结合摸索出来的。建设者们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我们要发扬好勇于创新、奋勇向前的精神,力戒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不故步自封,勇于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把面前的一个个难关攻下来。
对三线精神的学习和理解,能够极大地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更加坚定为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奋斗终身的信念和决心。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我们要学习、传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