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贫困的根源
1、有关贫困原因的理论的三个不同的流派:第一种观点认为穷人的特定属性导致了他们的贫困(归咎于个体的失败);第二种观点认为贫困的环境产生贫困文化,而陷入贫困文化的群体则无法摆脱贫困;第三种观点认为贫困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层面结构性的问题。
2、扶贫的原方案,就是把现代性扩张到没有掌握现代性伦理的群体。
3、怜悯从社会学意义上有效地消除了强者生存的负面性,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凝聚力量。有怜悯自然会形成正义的概念,而正义又与不平等格格不入。人类怜悯的本性势必发育出人类帮助弱者的行为,虽然高等动物都会呈现出不同程度帮助弱者的行为,但是人类的怜悯不仅仅形成了简单的互助行为,更重要的是由此不断发育出人类抵抗不平等的基本政治社会制度。
4、攀比:事实上,人类普遍存在追捧某一类特质的主要原因,并不真正在于这些特质的符号意义,而主要由于这些被追捧的特质往往与一系列物化的内容相联系。例如,强大、能干、有创造力等一系列人的社会特质,背后一定伴随着个人的财富、物质利益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他的追捧和崇拜,从而给他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5、贫困是因为懒惰吗?...在一个初始基础和机会平等的条件下(例如早期的美国),个人的努力的确是致富的函数...(然而,)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个体的失败,个人的努力无疑是获得财富的必要条件,但是并非充分条件。贫困个体责任和贫困文化论忽视了制度和结构在财富、资产、教育和机会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条件下对贫困的决定性影响。这一理论同时弱化了我们追求一个平等社会所应肩负的神圣责任,转移了我们推动制度变革的注意力。大规模脱贫攻坚的成就恰恰就说明了消除制度性因素在减贫中的作用。
6、疾病:恶劣的卫生条件和不良的卫生习惯使河边村村民很容易患有各类疾病,疾病一方面使家中青壮年丧失劳动力,另一方面昂贵的医疗支出也使家庭丧失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7、贫困线的划定——贫困数字的迷思:贫困线的设定,一方面有着客观的需要,例如究竟多少钱才能维持生活,另一方面政府也有必要考虑财政能力、业绩是否可以达到不同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数字由专业的机构和专家测算,难懂的数据收集和各种数学公式的计算将一般公众挡在知情的大墙之外,贫困人口的多少也借助专业知识,从一个客观的现实逐渐演化成了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再生产的产物。公众迷失于不同的数据中,农村的人口则只能被动地在政府划定的收入范围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公众的不解更多地来源于不同时间贫困线的变动,而非贫困人口实际增减的真实情况......(这是一场数字游戏,)数字游戏不仅产生了排斥,同时也产生围绕着谁是穷人的社会博弈。
8、贫困会消失吗:贫困是相对的,只要人类社会的分化不消失,贫困就不会消失,因为社会分化和分层很难消失,所以贫困也就很难消失。有多少贫困人口和什么状态算是贫困并不必然取决于客观上有多少真正贫困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和社会在其政治经济的博弈中愿意承担多少道义责任。
9、贫困为何持续存在:贫困人口数量的不断变化,是我国贫困标准的提高造成的,而且,在贫困县的确定过程中一定会有优惠政策,于是大家都往里挤,导致贫困标准的严格性降低,这就生产出了贫困。
10、在改革开放最初的7年里,我们实现了中国史上规模最大、最大强度的扶贫(截止书稿完成)......我们国家减贫的两个初始水平:第一,我国在非常平等的状况下开始减贫(基尼系数为0.2,没有任何实力集团、利益集团,也没有任何大的权力不平等的问题);第二,这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相对来说最为宽松的一个阶段,尤其是思想。
11、语言与贫困:语言的的确确在某种程度上是影响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标准化的语言则是现代化路径上展开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很难想象,不懂普通话,不会讲普通话,甚至不会讲汉语如何能够融入经济社会的主流。与此同时,我们也思考着另一个问题:文化的多样性与发展的关系——我们也需要警惕,单一性的语言也可能会造成多元化流失。
12、新的农村扶贫战略需要考虑两个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开发与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
第二章:扶贫有必要吗?
1、扶贫既有天然的伦理合法性,也有功利角度的社会合法性...同情、怜悯、关爱等都会促使我们去帮助那些深陷困境的同类,与此同时,人类的社会理性,又会从制度方面来缩小贫富差距,从而避免对社会产生破坏...一个谨慎而负有责任的扶贫行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相反,一个不负责任的扶贫行动,往往会导致爱心的滥用,从而使扶贫失去其社会的正当性。
2.不平等:(1)不平等不仅直接伤害了穷人,同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让富人直接受害,如绑架和谋杀等。更重要的是不平等产生的社会裂痕更是给社会上每个人造成了永久的伤害。(2)不平等之所以影响一个人的选择不在于是不是他自己的选择,而在于不平等条件下,优势和富裕群体对于机会的系统性垄断从而产生对穷人获得机会的系统性排斥。
3.低保:首先,低保实施的政策工具与乡村的现实之间一直存在很大的矛盾...无论是低保还是贫困户都附带着政府的无偿资源转移,这就势必造成权力性的挤入,出现村干部和相对富裕群体记入低保户和贫困户的现象;其次,低保有效实施的基础是对低保户的识别和相应的退出机制的到位...客观上必然会出现部分贫困群体被排除在外的现象,而且,由于粥多僧少,公开的民主测评结果也只是形式上的共识,并非实质上的认同。最后,农村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专业性工作,因此以低保和贫困户识别为特征的农村扶贫政策的实施需要大规模放权,政府可以向社会力量购买扶贫服务(*由社会组织实施扶贫,可以迅速弥补组织资源的不足,减少因人力资源配置不当而造成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和落实偏差)
4.将贫困视为个体的失败,是富人逃避自己社会责任的天然借口,也是富人维系自己经济地位和经济权力的政治武器。更为重要的是,将贫困看作个人不努力的结果会影响我们在社会的整体面上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的价值体系。(个人的因素仅仅是导致贫困的一个方面,过分强调个人在贫困中的决定性因素会转移我们从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中寻求答案的注意力。)
5.穷人为什么不喜欢存钱?对穷人来说,自我控制更能实现。储蓄的目标是比较长远的,是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一个长远的更大目标,对穷人来讲不太现实。此外,一个贫困的社区事实上就是一个穷人的银行。整个村庄就像一个大的资金池,每家每户只要有钱,都有可能为其他村民提供帮助。(相互帮助、克服困难是乡村社会集体性生存的基本逻辑)。穷人不储蓄并非他们不知道储蓄的好处,而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依赖于有限的现金,储蓄会让每时每刻发生的支出变得非常不方便。穷人储蓄少,还有个原因是他们把挣到的钱都消费到了不该消费的地方,然而,生存之外消费的意义不能简单从经济学上考虑,穷人对烟酒的消费,和富人出去旅行、朋友聚餐一样,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6.陷入贫困的青年人一旦处于无助状态,他们就不可能像富裕家庭的孩子那样每天对未来进行规划和努力,他们面对的是眼前的困境,因为困境而产生的基于眼前需求的行为会不断地延续,从而造成这个人一生的困境...在这种循环下,他们很容易受到欺骗、盘剥,有的甚至去犯罪,我把穷人的这种境况成为贫穷的个体循环。而当一个家庭处于这种状态时,应对眼前需求和生计压力的行为又会通过家庭的教育传递到孩子身上,这就是所谓的贫困代际传递;当一个村庄有很多这样的家庭时,通过邻里效益,又会进一步形成贫困文化。
7.我们扶贫不能将个例拿出来教育别人,而要研究为什么这不是普遍现象。
8.性别的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只强调性别关系的结构性,而不强调性别关系的依存性,容易造成性别关系的社会性断裂。
9.在很多贫困村,贫困现象非常普遍。农户之间的差异很小,除非扶贫对象只针对极其个别的极端贫困,如孤寡老人、残疾等,否则,一旦扶贫对象的数量超过了这些极端贫困农户的数量,确定穷人的问题就会转变成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是即便是针对绝对贫困群体,一旦涉及的指标多,识别起来就比较苦难,就容易发生挤入和排出)
第三章:扶贫是为了共同富裕
1、无论是消除绝对贫困还是缓解相对贫困,都不是简单的各种指标数字的变化问题,而是复杂的政治、社会、经济过程。
2、美国人通常认为贫困是因为懒惰和不进取(*可以联系人人机会平等、“美国梦”,但其实,不平等是美国社会一直以来的痼疾,“人人机会平等”的理念之所以能成为美国人普遍相信的理念,是美国长期以来右翼政治主导美国社会的教化结果),而欧洲人则认为贫困是结构性的(他们普遍相信社会阶层的存在,也更倾向于认为贫困是社会的牺牲品)。这种观念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欧洲和美国的社会再分配政策...欧美的历史、政治传统和社会文化等要素不仅是欧美在对待穷人的观念和政策上的差异,也是欧洲和美国在其他国际事务上产生分歧的重要因素。
3、对每项政策的纠正,对即将实施的政策展开实验,恰恰都是一个没有尖锐批判的自我批判过程。这种自我批判是在扶持自己,是在不断完善和成长。
4、城乡公共服务的差异导致了农村人口在教育和医疗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这些都是贫困产生的制度性原因。扶贫工作的内容恰恰是逐渐消除产生贫困的制度性原因。
5、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不在于有多少富人,而在于有多少穷人。
6、很多的社会“美德”,实际上都是按照富人的行为来设定的,这就是在一个社会里人们往往崇尚富裕的原因。
第四章:扶贫难在哪里?
1、贫困陷阱:是指贫困群体要想实现他们生计的彻底改变,一是需要一整套的投资门槛,这个投资门槛包括需要基本的资金量和与之相配套的人力资本。(贫困陷阱在很多情况下是客观存在的)
2、当某个群体被远远甩在列车的后头,他们很难通过自己跑步追上向前奔驰的列车。
3、贫困文化:在低水平物质生产的条件下,贫困人口已经形成了一个维系低水平物质均衡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产体系。(*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现代性伦理”缺失)
4、基础设施带来的放大效应,要远大于修建基础设施本身的成本。
5、扶贫是否扶真贫,首先要问问贫困户,去看看贫困户的生活,而不是将扶贫扶在墙上。扶贫也不是工业生产线,任何地方的创新都很难在其他地方复制。学习应该着眼于创新的内在要素,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形式。
6、衡量脱贫攻坚成效,关键要看能否做到不返贫;而要做到不返贫,就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可持续。
7、小农的普遍性问题: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无法有效对接外部市场。
8、权力与经济活动的交互影响,造成了经济权力化,滋生了大量的寻租空间。
9、扶贫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基本行动,而不是促进社会成员致富的社会行动。
第五章:脱贫为何攻坚?
1、全球贫困:一个贫困社会只有在与另外一个物质供给水平比较高的社会相比时,才会被认为是贫困的,我们经常说的全球贫困其实就是这个概念。
2、产业扶贫最终能否真正帮助穷人增加收入,取决于很多条件。首先,如果产业扶贫项目开发的产业有市场需求,那么这个产业一定是有发展前景的。其次,这个产业还需要有可持续性。农业产业的投资相对较大,产生效益的周期较长,如果产业的可持续性差,即使开始产生收入,但收入不稳定,那么产业扶贫的效果也会很差。再次,产业扶贫的含义是,通过市场的开发来帮助贫困群体提高收入。(*产业扶贫出现问题的案例很多,主要原因是很多产业扶贫的项目脱离了市场机制)...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发展特色产业和同类产业不同结构的产品。
3、中国减贫的几个重要动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动力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
4、低保资源在乡村复杂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出现了异化,低保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唐僧肉”,使低保失去了兜底扶贫的作用。而一项旨在帮助扶贫群体的行动,在执行中陷入了异化的困境,这显示了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与农村现实的某种不适应性。
5、从理论上讲,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并同时出现比较高的收入不平等时,单靠个人的努力很难摆脱贫困,这就是所谓的贫困陷阱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外部政策干预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6、今后的扶贫工作,要考虑大扶贫的战略,其中亦包括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阻断贫困代际转移等。
7、长期性贫困:具有多维度贫困、脱贫非常困难、存在一定的分层等特征
8、精准扶贫意味着将扶贫工作单元从区域瞄准转向农户瞄准,在区域发展格局下更加注重扶持贫困农户发展。
9、精准扶贫——精准识别(动态变化的贫困对象)、精准判断(扶贫的多样性需求——不同地区的贫困人口需求完全不同)、精准帮扶(*第一书记的到位提供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制度资源)、精准管理(*扶贫项目管理机制极大地减少了挪用和贪腐,增强了透明性,但是却不能够回应贫困问题的多样性以及所需措施灵活性的问题)和精准考核
10、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缺失和义务教育质量,尤其是师资质量问题是中国农村贫困再生产的重要缘由。
第六章:一个村庄的脱贫故事
1、青年人是趋现代性的群体,吸引年轻人的不是城市空间,是收入和现代的就业和文化。
2、政府和社会的确在尽最大努力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但是,贫困群体在精准扶贫中的主体作用不能丧失,动员贫困群体在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下走出贫困是取得精准扶贫攻坚战胜利的根本所在。
3、我们守望乡愁,但是无法忍受落后;我们渴望发展,但是无法接受那令人窒息的现代。
4、在我们看来,贫穷并不是因为穷人自身的不作为,他们缺乏的可能只是组织和引导,缺少的是来自外界的技术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