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信,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宝宝,无论你以后是健康还是病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蛋、漂亮还是丑陋、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你,养育你直至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这就是无条件的爱。
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
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学习好了,爸妈才会满意;奥数比赛得奖了,爸妈才高兴……
孩子就会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并学着戴上势利的眼镜去面对爱与关怀。
自信来自自尊,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外部环境无法撼动的自我认知。
自尊最初是来自外界对孩子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会要尊重他。
美国学校一直强调“鼓励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学生们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识,不因和其他人长处的比较而自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也许学数学不开窍,但是人缘好,有领导才能;也许作文不行,但是画画好,有艺术细胞;也许不善表达,但是体育好……
老师和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长处,并创造机会让他的长处得以发挥,从而确立自信。
施雯从小到大都是学习尖子,高考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后来又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后在赫赫有名的大制药公司里工作。
在公司里,施雯常常感到窝火,因为那些美国同事技术知识都远不如她,却个个自我感觉极好,张口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这个课题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而她却总是在找自己的不足,开会时从来没有勇气说出自己做得多么好。
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学了,她参与了学校的活动,才真正体会到美国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尊重。
孩子班上有个脑子明显有毛病的同学,经常十道题只能做对一道,这时,老师马上会让他到前面将那做对的一道题算给大家看,大家会一起鼓掌鼓励他继续努力,没有丝毫的讽刺挖苦。
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没有自信吗?
在西方社会,父母会把小孩当做大人一样来尊重:父母进入孩子的房间要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要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孩子的决定都会先和子女商谈;不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或其他隐私……
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不被尊重的孩子不仅没有自信,他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那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自我肯定的感觉,他的心里就会充满自豪和自信,觉得自己很优秀很特别。
相反,如果孩子平时听到的都是训斥、挑剔、责备甚至挖苦,一个小小的过错就被父母抓住不放,没完没了地进行批评,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否定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妈妈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否定孩子的感觉,说出不信任孩子的话语,比如孩子说太热了,不想穿外衣,妈妈会斥责孩子:“热什么热?妈妈一点都不热!”
孩子想帮忙端盘子,妈妈马上会说:“你端不稳的,别把盘子给打了!”甚至孩子成年了,要找对象,妈妈依旧不放心孩子的眼光。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
妈妈应该信任孩子的感觉和判断,给孩子机会去尝试任何他想尝试的事情,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
内容来源参考书目:《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谈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