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清晰地记得,5年前大三晚自习备考的时候,和舍友在教学楼花圃聊天说过一句话:“好想快些毕业呐,快些成长,那样就可以放飞自己,大展身手一番啦。”一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样子。略过揪心的毕业时间,那句话好像还萦绕在耳边,已经过去4年半了。回想当时说这句话的样子,有一种苦涩感,还掺杂着几丝焦虑。
从9九月份跳槽后,我就一直在反思这4年多的工作经历,和许多人一样,没有什么成就感,然而又还有好多目标等着实现。这四年多的时间我都干了些什么?这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质问,而不是盘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在工作5年的这个节点,已经无法再拿“存在即合理”或者“就当做一场经历”的话来搪塞自己了。即使你再不把“三十而立”当成一回事。你身边的人、事、物都无时无刻不成为你的参照物。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写“工作3年后……”、“工作5年后……”的文章了。感觉越写越像鸡汤文,就此打住。
特地在微信上搜了5篇关于毕业5年的文章,有深度文章、有盘点文章、也有鸡汤文。其实看了3篇就可以看出这些文章的基调了,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点:
1、教你盘点然后定目标、做计划,合理分析压力,催人奋进。
这类文章所说的内容其实也是在职场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就是定期总结、盘点、定目标、做计划。只不过现实中,我们很多人忘记了去做这件事儿。这样的总结性质的文章,不仅仅适用于毕业5年,而是每一年,甚至每个月都需要。尼采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只有在不断地总结和改进中才能成长地越快。所谓的一年的工作经验抵别人3年的工作经验,先不说它的合理性,基础和前提一定是高质量的总结和反思改进。
不同阶段反思的东西是不同的。方式方法可以通用,但毕业3年和毕业5年所盘点的、分析的东西一定是有差异性的。比如,毕业5年的人,很有可能,他的背后还有一个家庭以及车贷、房贷。
2、必须具备的一些能力,包括核心竞争力,这类好的文章可以细看,但要合理分辨。
在这些文章中说的频率最高的其实就几点,专业能力、个人品牌、人脉、知识积累。
(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的强弱真的和你毕业进入一个什么样的公司有关。公司团队的专业度高、做事严谨、执行力强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事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只要自己努力,专业能力也会慢慢提升。所以,在什么样的平台很重要。我很遗憾的是,毕业的时候挑了一家初创一年多的小公司,这几年一直野蛮生长,虽然在里面获得了一点小成就,但是相比于大公司的人来说,我们所谓的工作专业度真的就像小学生水平。
(2)个人品牌
个人品牌的建立相对于专业能力来说其实更好操作。毕业4-5年,除非是在大公司平台跟着大N做事,不然很难能在行业中具备高的知名度。但是在公司内部,或者业内小范围是可以做到的。为什么比专业能力简单?个人品牌其实包含了很多东西,比如人品、做事风格等等。这些东西就像一张张你的名片,向别人传递你是否是一个靠谱的人。在你专业能力还不强的时候,这就是一张职场通行证。
(3)人脉
这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本质上都离不开利益,人和人交往就这些破事儿。职场上很多人脉本质上就是等价交换。你手上没资源,自己能力不够,在那些能力很强,资源很丰厚的人面前永远都会感觉低人一等。
(4)知识积累
这东西这两年在各种微课上被炒的很火,也很多人趋之若鹜。但是为什么懂得做、做的好的人还是那些讲课的人呢?因为,这就像成功学一样,90%的东西都只适用于作者本人。虽然他们也吹捧一定要结合实际操作,但是能够做到像魔鬼般自律去做的人一定是万中无一的,而大多数人都不成为那万分之一。当然不是说它们都没用,反之,还非常重要,只是不要随大流去做,而是取精华和自己真正的需求去做。为什么是需求?纯粹为了增加知识而做也就是一两周的事儿。有一种说法不错,不会开车的司机不是一个好厨师。这让我想到跨界。学习跨界知识,带着目的做积累。举个例子,做营销的常常学习金融,也许到了某一天,你就是你公司营销团队中最懂金融的,这其实也是在增加核心竞争力。
3、存粹的打鸡血,直接Pass。
或许这些文章都有那么点道理,但人生从来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与经验,百分之九十九是不适用于自己的,我坚持自己的这个观点。当然,作为消遣介质,也不失为一种阅读选择。鸡汤只能偶尔喝一喝。
不论是5也好,3年也罢,其实任何时候,人生和生活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也没想象中那么困难。《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在书中提到,我们越是让自己接近生活的真实,就会过的越好,要脱离自己以为是的世界,意味着必须承担自己的愚蠢,生活和人生不仅苦难重重,还错综复杂,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自问,走向心智成熟,然后继续前进。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