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我被峨影厂三结合进入录音车间领导班子。我的分工是主管设备、技术和多种经营。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不好烧,一些难于启齿的潜规则制约着你,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都不能作根本修改,基本上仍沿用旧班子那一套。
第二把火是为车间职工谋求点额外的奖金福利而烧。这把火烧旺了充其量为每位职工多发点除月奖和年奖之外的一点可怜的奖金,而实际上是厂子里把大头拿走了。为职工谋福利这句话,说起来好说听起来好听,搞不好就要犯错误,那时候偷偷给大家发点钱,发点实物就跟做贼一样。
要有钱拿出来发奖金,自己就要多动脑筋搞到钱。在车间会上会下,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许愿谁出的主意一旦被采纳实施并真实赚到钱的也有奖励。这一招还挺管用,车间动作音效组职工提出,可以把他们历年来在拍摄各类影片时,从各个渠道收集到的声音效果资料和特殊音响资料(如各种枪炮声、爆炸声、科幻效果声……),进行整理、分类、加工和复录成盒带全国发行。这一把火烧得比较旺,全国发行量较大,整整忙碌了一年(1985年—1986年度),为峨影厂带来不菲的多种经营收入。厂里拿走了大头,职工得到小小小头,一等奖大概是150元左右,我主动高姿态,‘’争取‘’了个三等奖大概是30元上下。
接着在1986—1987年度又发行了电影电视音乐配音资料。经济效益依然不错,仍然是峨影厂拿走大头职工得到小小小头;
烧第三把火是为了让录音车间扭亏转盈!为此我们采取,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录音车间刚从美国进口不久的全套电影录音、混录设备的潜力;二是要使车间其他设备、录音棚及各工作室达到全年满负荷运行,这样才能弥补因故事片片源不足,而造成的亏损。其主要措施是多接些其他无设备、无制作能力的制片厂、电视台和音像出版社委托的录音制作加工业务。通过这些措施,车间职工可得到委托单位的一些酬金和加班费。尽管报酬不算多,但是车间职工在经济上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好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些业务随着车间改革的深入已经逐步成为车间的日常工作了,也有了一些经济效益。但是生产技术中心还是不满足这点成绩,仍然动员我们出主意想办法,继续开源节流。
录音车间实际上就是一个等米下锅的佣人,主人不给米就煮不了饭。一切煮饭工具都是现成的,无论煮多少饭,这些工具都得准备那么一整套,还有全班人马(即佣人)都要配备齐全,这就是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设备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这个数据经过测算,车间现有设备和人员配置,平均要达到80%满负荷生产能力,即全年应有18部单集故事片投产,生产才能进入欠饱和状态,利润与成本之比才能达到保本点。
那么问题来了:电影局下达给峨影厂全年仅有区区10部故事片的拍摄任务,那额外的8部电影生产任务,谁给你?诚然上述多种经营收入可以代替一部分电影片制作的收入,但毕竟解决不了全部问题,所以能否找到经济效益高,成本投入又少,专业又对口的产品,这才是录音车间问题的症结所在!
开放改革以来,车间一直在为各地电视台、音像公司、企业……开展一些音像配音和通俗音乐录音母带制作加工业务,但这些都是一些小制作,车间原有的那些设备基本用不上,而且有些节目制作,还需要到其他单位租用设备。这些小制作的加工费收入低,占用人员多,杯水车薪,解决不了车间扭亏为盈的大问题。
一天,我偶然然想到了,如果能够争取到电影译制片任务,这不但利用了车间现有的先进录音设备,而且经济效益也得到提高。这就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要设法去打通"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以下简称中影公司)这个关系,争取每年从中影公司得到几部外国电影故事片的译制任务,即可解决大问题。我们把这一想法报告了峨影厂的生产技术中心,得到了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
根据我们了解,承制译制片的单位每部片子大概可以得到X万元的制作费(具体数目忘记了,大概与录制一部国产故事片的收入相差无几)。译制期间发生的日常开支和费用(脚本翻译、译制导演、演员、职员等的酬金和加班补助费),可按一定配额报销。
众所周知,我国译制片生产历来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译制厂完成的。过去长春电影制片厂主要偏重译制前苏联、朝鲜、印度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而上海电影译制厂主要偏重于译制美、英、德、法等等西方国家的影片。
这两个厂均有成熟的译制片生产工艺和译制配音班子(导演、剪辑、录音和演员),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具有自己译制配音风格的工艺流程。他们都有不少为影迷们熟悉和追捧的王牌配音演员。这些演员的配音风格、音色和声线,对今天的中国配音行业和相关艺术院校的教学,仍然具有历史性的影响和教科书式的作用。
一直以来,中国电影的输出和外国电影的进口业务,都归口中影公司管理,从来没有第三方能够插手进去。而外国电影译制片的业务、片源和财务结算都归中影公司直接分配和具体指导。因此峨影要想拿到译制片的生产任务,非要攻克中影公司这一道关不可。
录音车间放映组组长、放映技术工程师和车间党支部书记秦xx先生,早期曾在中影公司放映室工作,也曾被派驻匈牙利和捷克大使馆工作。他与中影公司的主要领导,那时就是同事关系了,他们相处非常融洽。他告诉我说他可以出面去疏通这层关系,有一定把握为峨影厂争取到外国电影的译制权。
不久生产中心决定派我和老秦去北京中影公司活动,以争取到外国影片的译制业务。
到了北京第二天,老秦就与他的老同事,那时的负责人打电话说他来京出差,现在已经到北京了,准备去看他。电话那边立即问他住在哪里,欲派车来接他去叙旧。我们压根儿就没想到此事发展如此顺利,我们抓紧时间商量了一下对策,决定老秦主谈,我配合,见机行事。
不久果然来人来车把我俩一同接到中影公司与他的老同事见面。到了中影公司,见着了他这位老同事,老秦把我介绍给他。接着这位领导问我们来北京有何贵干?老秦编了一个我们事先商量好的理由,接着老秦就一通天南海北地海吹胡侃。说到峨影搞开放改革之困难,又说到我们录音车间刚进口了一套美国设备,因片源不足经济负担很重且一直亏损,他又是支部书记,责任很大。
我又把我们搞多种经营的情况,特别是能搞电视剧译制配音的情况,好像无意之间引出来的话题向这位领导作了汇报。此时领导插话说你们愿不愿意搞译制片嘛?闻听此言我俩心中一阵窃喜,正中下怀,果然幸福来敲门了。我与老秦连眼神都不敢交换,怕被识破这正是我们这次来京的目的。
领导继续说,xx厂打算把译制片的价格提高,我们不会答应他们,那就把他们的一部分任务先分点出来給你们吧。他接着问我们有没有好的配音演员或班子。我赶紧回答说:"有啊!力量还比较强!厂里有一些现成的译制片导演和配音演员都是从长春电影制片厂调过来的,如曾经配过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拉兹的崇连文和其他好些演员现在都在峨影厂。"我故作恍然大悟状说:"哦!想起来了,我这次还带来了一部为中国xx音像出版社译制的外国电视剧母带,是准备趁这次来京出差交货的。"随即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录像样板带取出来交给他。领导说能不能在这里多放几天,他好让公司主管译制片的同志先看看再说?我说可以啊!我就把录像带留了下来。后来又谈了一些其他筛边打网的事情,到了要吃午饭的时间了,他要留我们吃午饭,我们说已经约好还要去北影厂办事,就告辞了。
出了中影公司大门,我顺手拍了老秦一下说:你老兄还真厉害,这件事情居然这么容易就有眉目了。他说我们今天去哪里整一顿?我说我请客去老莫(北京莫斯科餐厅)或丰泽园你随便选,啤酒管够!
这事仅仅过了一天那位领导就打电话请我们去他家吃晚饭。我们把成都带去的一点土特产送去,他高兴极了。饭后他告诉我们,译制片的事情问题不大了,公司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都看了你们的录像带,觉得质量还不错,现在只等经管译制片的领导签字这件事情就成了。
后来他突然对我们说:"你俩戏演得不错哈,配合很默契啊!哈哈哈哈!"笑完后他继续说:"我知道你们这次就是为要译制片来的!"他这样说,我们否认不是不否认也不是,显得很尴尬。他继续说道:"没关系,都是为工作而来,你们与其他制片厂谈工作方式比较,就是采用的迂回战术而已。我赞赏你们这种搞开放改革的精神,现在还没有一家制片厂像你们这样,想到了来我这里要译制片指标的。你们这种开拓精神值得这些制片厂学习呀!今年就先给你们两部片子试译一下,锻炼队伍,总结经验,明年要译的片子还多着呢!"他说你们先回去报告这个好消息,我们的委托文件随后直接发去峨影厂。
临别时,免不了要说一些感谢之类的说辞和恭维话。告辞了揭了我们老底的领导,一路上我们还在回味并不解,他为什么已经知道了我们来找他的目的?更搞不明白他为什么要主动给我们译制片的任务?其实这两个问号细心的读者在本文中就能够找到答案了。
大约是在1988年6月,中影公司直接发了一部待译片到峨影厂。这是一部印度歌舞片,片名叫《孔雀女》,片长136分钟。厂生产中心见片后立即按计划成立了一个译制片组,其中包括以下职员:由我任制片主任,分厂刘小仲为副主任,聘请米家山为译制片导演,罗国华录音,剪辑徐迅雷。
在译制组成立会上,由米家山发表导演阐述和构想。米家山的思路是,不能一味模仿上海译制片厂那种不中不西的,捏着鼻子扮假洋鬼子说话的声音;也不能模仿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的那种土鬼子音色,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要配置出具有峨影厂特色的译制片来。
接着选拔译制片配音演员。采取推荐与报名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并在录音棚内让报名演员参与实际角色配音的方法现场确定遴选演员。光选演员就几乎花去了一个月时间,最后定下来了几位演员。后来又随机选出《孔雀女》中的几个片段,让这些已初步选中演员试配出来,请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及业务人员们,在标放间试看、审查若干次,直至得到了他们首肯后才正式开始配音。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一炮打响,争取不要让译制片留下遗憾,让中影公司领导满意。
峨嵋电影制片厂1988年译制的印度电影《孔雀女》,是由印度国家电影发展有限公司1985年出品。它是根据印度著名舞蹈家萨哈迪•婵珍的真实经历拍摄而成,表现了残疾舞蹈家与命运抗争的不屈性格。影片的主人公由截肢的萨哈迪•婵珍本人扮演,
配音演员如下:玛尤莉----高明洁,默罕 ---- 张国立,温卡 ---- 郭宏,温卡母亲 ---- 李燕来,微达 ---- 刘然,沙巴拉其 ---- 李鉴秋,沙思 ---- 宣晓明,瓦塞萨 ---- 纪洁。
其中,高明洁、刘然和李燕来三位过去只是普通的配音爱好者,从来没有正式参加过影视配音工作。这次初次来应征配音就被选上,实属意外。高明洁还是一位学生,不但被选上,而且还担纲了片中女主角的配音,她自己也觉得意外。其他几位配音演员都是成都乃至全国配音界的大腕儿,他们有的是成都各话剧团的知名演员,也有成都各电台、电视台的知名主播,他们也是峨影厂客串配音的常客。他们的声音各具特色,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准确,音色贴近人物。就配音演员来说,他们可以做到音色多变,可塑性强、特色鲜明和感情丰富,能准确把握住原片的时代特征、民族特征、语言风格和作品题材,进行语言的二度创作。
为写这篇文章,我在网上查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孔雀女》的全片链接,只找到了下面这段剪辑,没办法只好把下面的链接提供出来充数!
请点击这里观看峨眉电影制片厂译制印度歌舞片《孔雀女》中歌舞部分剪辑。
印度歌舞片《孔雀女》的故事梗概:"美丽的玛尤莉小姐自幼喜爱舞蹈。她的亲生母亲因从事舞蹈而不幸身亡,其继母因此认为舞蹈是不吉利的,她不准家里任何一个孩子跳舞。玛尤莉在女友瓦塞萨和男友默罕及其母亲的帮助下,不顾继母的强烈反对,毅然献身于舞蹈,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一次,玛尤莉与默罕驾车出游时,不幸遭遇车祸,玛尤莉失去了一条腿,男友默罕此时又无情地抛弃了她,这使得玛尤莉痛不欲生。一天深夜,玛尤莉带着老仆人沙巴拉其,悄悄地离家出走,在瓦塞萨家度过了一段隐居的日子。在瓦塞萨和一位医生的帮助下,玛尤莉装上了假肢,经过一段时间艰苦、残酷的磨练和适应,玛尤莉重新登上了舞台。她再次以自己轻盈、美妙、动人的舞姿,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爱戴和热烈欢迎。这是一部情节曲折、动人的与命运抗争的生命交响曲。"
二零一八年四月十三日于春秋紫竹苑
养成点赞好习惯 鼓励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