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听起4月16日学习力的课,直播当天在家没听全。最近有空就听一会儿,记记笔记,今天听到学习动机的三层次,及学习动机训练部分,在婷婷和海勇老师快问快答环节,记下几个亮点:
1、学习动机分三个层次:附属动机,自我提升动机,认知动机;
2、不同年龄阶段动机不同,幼儿园阶段动机是散落的,抱抱,奖励星星的方式聚焦学习目标;3-6岁可以从物质奖励,到7-9岁就要从物质奖励过渡到精神层面的奖励,9岁后全部是精神层面的;6-12岁小学阶段,80%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附属动机,为家长学,为老师学等,父母榜样做地好,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有利;12-18岁阶段激发起自我提升动机,童蒙养志阶段,这段时间学生经历大脑神经修剪重新再造阶段,如果学生有远大的志向,理想的自我(将来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利于顺利地度过这段混乱时期;18岁以后如果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展出自我统一性,对自身,对家,对社会,对世界有使命感,那这个孩子的认知动机就形成了有利于其后面的发展。
3、7岁-9岁时一定要注意,从物质奖励转为精神层面的奖励,9岁后为精神层面的奖励,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进步时,不能给物质奖励的原因,否则可能带偏学习动机,出现9岁四年级学习动力不足,或初中阶段不想学的现象;
4、学习悖论:a最好的学习就是输出倒逼输入;即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输出;b遇到问题,人们习惯用熟悉的方式解决,而不是刚学的正确的方式解决,所以出现学了很多,在生活中不会用的现象。这就提醒我们学完就输出,学后就用,用熟练为止。
这些先写到这儿。
后面是自己印痕部分内容:别人一句话,让自己大脑联想许多:比如是不是自己哪做错了,是不是他人对我有意见,想为自己解释但又觉地越解释越黑,遇到这种情况,我马上想到的是印痕,过往成长经历尤其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所以此时要深呼吸三次,告诉自己正面解读,然后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同时要积极想一想还可以做点什么会更好,马上行动。
我现在有个疑问就是老二晚上在爸爸上床后,最近总拉我去客厅睡。之前我嫌三个人挤,想加床先生没同意,平时我带孩子睡时没问题,他回来就爱挤着我睡,本来带孩子就休息不好,他睡觉晚又打扰我睡觉,我可烦了。昨晚又是这样情况,我非常生气,好在把孩子哄睡后4点我自己在客厅睡。小孩现在才2岁还不能表达,难道他捕捉到我的需求,用行动表达。都说空间物理环境,家庭环境,有人没说的话,其他人会说出来 ,是真的吗?我现在还真解释不了,但是我有必要找先生好好聊聊此事,不想在因这样事情的发生影响我休息而生气。
感恩遇上一个好老板,杨总昨天找我谈话,算是对上周撞车事件的总结:从定性、过程、领导对今后的期盼均点到,真的庆幸有这么个好领导,我相信我的能力又提升了。也感于阿莲老师见天见地,见众生,见自己那篇文章,看了两遍,借用其文章最后一句“未来可期”勉力自己!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