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读《红楼梦》少于三遍是算不得读过红楼梦的。的确,红楼梦之精髓必得反复咀嚼方能品味出,品出封建大家族令人窒息的黑暗腐朽,品出“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末世感,品出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戚,品出宝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坚定信仰(这里不仅仅是爱情信仰,更是人生价值信仰)…...《红楼梦》正如酿造多年的美酒,每读一遍,总能品出不同的味道。个中滋味,只有亲身反复咀嚼方能感受得到。
全书主要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纠葛为明线,暗线则是封建大家族走向没落的全过程。贾府的衰败表面上是凤姐以权谋私,治家不当造成的,而实质上这是封建大家族在特定背景下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顺应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的自然之道。
《红楼梦》中,曹雪芹用在王熙凤身上的笔墨不下于宝黛,可见她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重视。凤姐出场时曹雪芹对她的描写是“这个人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丹唇未启笑先闻”,可见其性格张扬好强。而后面的细节描写更值得体味,如凤姐初见黛玉便“伤心”大哭,待贾母发话,立马转悲为喜,展现凤姐极尽吹捧之能事的一面。曹雪芹笔下的凤姐性格特点鲜明,一方面,她精明能干,办事泼辣。在她的打理下,贾府上上下下无不称道的。另一方面,她狡诈贪婪,虚伪狠毒。在她的精心策划下,尤三姐吞金自逝,使贾琏敢怒不敢言。到贾府后,她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三个阶段。从在贾府执掌大权风光无限,丈夫言听计从的“一从”到贾府势衰遭受质疑,恶行败露丈夫羞辱的“二令”再到丈夫抛弃孤零无依,含辱死去魂无所归的“三人木”。“机关算计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每次读到凤姐惨死的一幕时,我内心百感交集,不管生前多么无限风光,好强张扬,费尽心机,享尽荣华,却也免不了死后遭人唾弃,抛尸荒野。虽然生前做了很多恶事,但此时我对她更多的是同情,她不仅是那个大家族风光的管事者,更是牺牲品。尽管她的悲惨结局与她自身的因素,但也不仅仅是这些方面,更多的还是命由“天”定,(“天”指特定的历史背景)。在《红楼梦》中,凤姐也无法逃脱大多数红楼女子无法避免的结局,她同样也遭受着不平等的待遇,如贾琏的三妻四妾。无论曾经如何风光,丈夫都可以在她不再威胁到自己时将她弃之如敝履,百般指责。而这些不平等的待遇在那些峨冠博带的男子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把女人当作是身上的饰件,喜欢就带着,不喜欢就抛弃。就连宝玉也说尤二姐尤三姐“真真一对尤物”。(然宝玉并未从内心轻视她们,他还不够成熟,并未从思想上意识到女性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他只是直观的感受到了,并同情她的遭遇。开始看到这句话时,对宝玉产生了一丝厌恶并无法释怀,后来随着更深入的理解,也就释怀了)
抛开封建社会的弊端来看凤姐,凤姐不就是当下那些费尽心机权谋私,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的的影子吗?也许这跟浮躁的社会很大的关系,但这是无法避免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做好自己,守住道德的底线。当无法忍受外界的喧嚣时,不妨把持内心的宁静。充实而安静的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
宝黛钗的爱情悲剧预示着贾府走向衰亡的结局,而贾府又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的核心就是宝黛钗的爱情悲剧。这个悲剧责任究竟在谁?很明显这个悲剧与王夫人王熙凤贾母有很大关系。在贾母王夫人眼中,宝钗是最符合封建标准的准儿媳,而认为黛玉与世俗标准不符,爱耍小心眼。于是她们在王熙凤的策划下上演了一出掉包计。最后黛玉含恨死去,宝玉剃度出家,宝钗孤寂余生。在封建礼制的毒害下,美好的东西被毁灭无余。
无疑黛玉宝钗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而宝玉是贾府中唯一的能看出这是悲剧的新人。
这也决定了他爱黛玉不爱宝钗。他把黛玉看做他的知音,只有黛玉不会劝他专心仕途,只有黛玉会同他读《西厢记》,只有黛玉不会在金钏死后劝慰王夫人,只有黛玉不会在宴会上千方百计讨贾母开心,也只有黛玉不会在偷听到小丫头讲话后“陷害”别人……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差别让宝玉与黛玉越来越近,与宝钗越来越远。其实也无法去评价黛玉和宝钗谁更好,即使是会耍心机的宝钗更多的也是美好的一面,她们洋溢着青春之美。而就是这般美好的毁灭才给人心灵巨大的震撼,尤其是黛玉“还泪的,泪已尽”的确,当她听到噩耗时已经流不出眼泪来了,可叹“世外仙姝寂寞林”,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泣不成声。还记得她那句“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她苦苦守候的幸福,都已如泡沫般破灭。
其实我读《红楼梦》并没有如那些大家那么透彻,但我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与理解,都会收获很多东西。因此我会满足于看它一遍又一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