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新旧衝突之际
石头屋顽固地坚守著当年的梦
那一斧一凿切开巨石打造出来的家历经三、四十年光景后
仍朴茁地以「原创之姿」屹立在山野之中
老主人搬走了
老房子只有山风、树影、鸟声相伴
一天山上来了一位在「古鄪国」工作的台湾人
缘起里山~自然地景~文史情怀……
老房子有了新生之机
记忆中「憋了气」红通通的薪烬又火传了
那依稀的往日时光再度自由绽放
山东临沂市三区九县,其中「费县」以奇石闻名,古周朝封为「鄪邑」,是大书法家颜真卿故里。先是为寻找惠卿推动多年的「里山倡议」那种生态、生产地景与生活方式,在看遍很多朋友的「废弃老家」之后,因缘际会找到费县南郊( 往台儿庄、许家崖水库蒙台公路东) 的一处自然村—茅草湾( 现名荷花湾 ) ,令人喜出望外,山上仍保留著「茅草老石头屋」。
费县的石头老屋聚落不少,但都跟在天蒙山修练的「鬼谷子」一样,鬼斧神工隐身在山丘之间,慢慢变成「传说」。石头房有些保留完好,有些人去屋空废弃,年久失修,断垣残壁、倾颓在历史尘埃中。
古鄪国石头记
茅草湾往南的「后柱子山」有大批石头屋群,往北一点在「利山涧」的山裡,更有一大片被废弃的石头屋聚落,在杂草丛生中迴盪著凄凉的往日馀音。上回走访时,发现那儿夕阳很美、梧桐树兀自静静地飘落著紫花……。全村裡只馀一户人家,一对老夫老妻孤单地与老屋相伴。(据1982年出版的《费县地名志》记载:『利山涧』建于元代大德年间,因位于利尖崮北侧的山湾裡,故名利山涧。)
以乡村建说来说,「芧草湾」这裡算是「幸运」的,因为被县裡看上,将原有的「沂蒙荷花园」育苗园扩大成「沂蒙风情荷花湾」景区 ,并与附近的沂蒙石林、丛柏庵、八卦连环洞、万亩梨花园等风景区连成一气,因此看得出来产业道路都为观光目的特别修整过。
芧草湾的地景特色,西有许家崖水库的灌溉水渠,形成一大片荷田湿地、东傍利尖崮山头,山头由水漫桥隔成西东两块大水域,水生动植物资源不少,河边有天然石林,前旅游局尹局长告诉我,如果站在河南岸往东北看,会发现有「河水逆流」的有趣现象。村屋有翻新的平房与未修复的石头芧草屋新旧杂处,见证这裡改变的痕迹。居民则维持著共用石磨、石辗的传统,一遇农忙也会相互帮忙种地瓜、种花生,栽小米、小麦。麦田熟了,大家都把小麦连著麦梗「舖到马路上」让来往车辆「帮忙」压。因此在这裡,当麦田熟了,汽车底盘上带著一二根麦杆是一种「我有帮忙」的荣耀。
86岁的姥姥(本名杨佩芝)比手划脚告诉我,当年芧草湾这些石头房子是就地取材,一块一块炸、打、锯、劈、敲出来的,做地基的石墩比较大块完整,小头头用来垒牆与中时头互相「乾砌」形成结构壁,一片一片像「堆积木」错落有置地似往上堆。古时候没有「水泥」,农民用黄土和沙加上麦穰,给石头勾缝、糊牆,屋顶上梁后要「搧屋」,用一层层高梁杆编织成片,再在其上裹上混合泥沙浆,大概盖一间面积一百多平米的茅草石头屋四合院,倾家人与邻里帮忙之力,有时光主体就要费时一年多的时日才能完工。
石头房的格局都为坐北朝南,正中主屋、西客房,东有放农具、粮食的平房,平房屋顶上还可以晒玉米、地瓜乾,院落四平八稳并在西头、东头各留有气旋空地一小块,厕所则在西南角,入门有一小阁亭、迎面有一堵迎宾牆,院西是可以种菜的小菜圃,很多人喜欢种一棵石榴、樱桃或杏树,院外则广植「可以剥皮卖钱」的杨树( 费县是杨树皮合板产业重镇)、核桃、板栗、水梨、油桃。北院头还有用水泥板砌起来的「现代小公寓」(原来是养兔子的兔子笼,也有给母鸡生蛋的巢)。牆外有石碾、石磨、石堆,还有二小间养猪羊的石头圈,二个猪圈中间有一小洞 ,说是给小猪走到后头跟妈咪吃奶的过道(真是可爱)。
山东地区素来雨量稀少,辛勤的农民在水源匮乏、山石遍地的恶地中,仍开垦出冬小麦、玉米、小米( 榖子)、高梁、地瓜、米豆、……,并广植核桃、板栗、水梨、甜杏、柿子、山查、榆树、梧桐,把经济作物__杨树,用一种「旋切机」刨切树皮再做成合板,其他还有花椒、金银花,甚至是北方茶叶—沂蒙雪尖茶(梁邱)、用槐花作成的槐米茶、苦瓜丹蔘茶、山查茶、胎菊(雏菊)……。
山上牧羊人依山放羊,山下县城的沂蒙山羊肉汤,可是闻名遐迩的「舌尖上的美食」,人与羊充满著一种「牺牲与奉献」的情愫。
满山的放山鸡在阳光下豔丽扑翅 ( 黄鼠狼也会来「给鸡拜年」),与出污泥不染的荷花争相掩映。村民用辗子磨各种五穀杂粮、用手工「烙」各式各样的「煎饼」(外表看起来像一张纸),春天时吃香椿树的嫩芽拌豆腐。入冬前种下小麦,等零下十多度时下雪、覆雪,春天融雪后长出小绿绿的小麦芽,大约五月时刈麦子。间替著种玉米,然后种「穀子」( 小米),费县熬出来的「黄小米粥」维生素铁含量特高,甚至比大米还高一倍,不管是「一胎化」还是「拚二孩」,女人习惯以小米加红糖坐月子,可见小米的重要地位。
茅草湾的美丽与哀愁
在茅草湾山上,人可以充分享受时光的馀裕
春日微炙的暖阳,从杨树树梢缝隙中射下来
在石头堆砌的田梗上、在梯田大红柿树中晃动
听说会「挑人」筑巢的喜鹊未免也太现实了些
可能跟全球的农村发展现状都有著一样的「症头」吧
年轻人「翅膀硬了」就往大都市跑
农村人力短缺、城乡差距扩大
三生有幸( 生活、生产、生态)难以兼顾
观光客眼中的世外桃源也有美丽与哀愁……
茅草湾的农村现况,往好处说是这裡「鸡犬相闻、怡然自得」、「寂静的春天」……,宛如「桃花源记」中的「理想国」国度,但村裡不是老就是小 ,「爷孙」不知有「汉」,遑论「魏晋」?!这会是被誉为「自古以农立国」的理想形态吗?
对于多数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似乎是一个太大也太沉重的问题,但又不得不做!从小的方面来讲,它涵盖农村的经济建设、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生态调查、偏乡教育、金融等多元建设的系统工程。它以农村经济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为基础,本身又是包含著诸如环境监管(养猪、养鸡鸭污染水源)、污染治理(升火煮个饭变成雾霾製造者?)、村庄美化(传统建筑与人文素材跟著不见了?)、林业经济、旅游观光(高高在上的文明蝗灾?)、生态效益等多方面因素在内的系统工程……。
农民赖以为生的「生态体系生存权」其实已被多方面侵蚀著,在农村生态体系中,农民是拥有者、生产者、维护者……,但除了「靠天吃饭」外,农民往往也不是「自己的决策者」。因为滥用公权力征收农地、赶农上楼,未经生态环境调查,即以「发展产值」借口大肆「开山」「闢田」的破坏更可怕呀!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最后会仅仅沦为一种口号吗?有时「天灾人祸」农作物短收、政策错误「穀贱伤农」,有些农民可能「穷到房子塌了都没钱修」!要不就是一旦有钱了,就急著「一把推倒」小时候父执辈盖的「茅草石头屋」,无情地把记忆中的「历史文化」用怪手打掉,改建梦想中的「都市水泥房」。政府的农地、农房政策也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不淮农屋买卖但「一纸命令」又把农地一下子就徵收成工业园、休閒游憩区,「一头牛还被剥了好几次皮」,最后徵地补贴到农民手上微乎其微(费普话叫:稀来亿),21世纪农村的种种怪现象时有所闻,变成夏日促织悲鸣的哀歌!(甚至蝉声也不见了,因为被抓去卖钱吃了?!)
挑战与压力
对很多都市人来说,「回归山林」似乎成了一种新浪漫,追寻一种陶渊明田园式的「归去来兮」,使他们在乡野之间有了属于自己更多、更大的自由时间与空间。但那是出于一种现代人的「媚俗」,还是真得发自内心的返璞归真?!重要的是,是要入乡随俗、薪烬火传,提供给老房子新生命,还是成了「外来入侵种」给纯朴的田园生活带来新的衝击与压力?!
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在2010年提出「里山倡议」,至今约莫喊了七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永续利用」在「真的里山」农村生态环境中,会不会成了天空中飘逝的云彩?!日本在生物多样性第十届大会提出『SATOYAMA』一词,具有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珍贵性;费县的茅草湾也是一个多山的环境,山上有梯田、山脚下还有水库、湿地、果园、小麦田、菜圃……,百年来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生产人力锐减,转型生态旅游后,能负载得了「观光游憩大军」的衝击吗?能既维繫生物多样性,又能满足生存所需的永续环境管理智慧吗?
「将农村居民与周围自然环境在长期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生物栖地和人类土地利用的动态镶嵌斑块(马赛克)景观,这种被称为『社会-生态-生产地景』,希望透过增进农村社区的调适能力,促进当地农林渔牧等农业生产地景和海景的保全活用,达到在地经济、社会和生态永续性的目标」,这是「里山倡议」的核心价值。因此,里山倡议著眼于农村整体「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致力促进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地景,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物多样性目标。荷花湾也好,茅草屋也罢,石头老房有新主,地区发展找到新意,生产有了,生活的态度呢?生态的指标又该如何定义?我们是不是可以揪众一起来实现「山裡」生活。
当夜晚的明月挂上杨树稍头时,
我彷彿听到石头老房子的叹息……
黄鼠狼倏地溜过石牆,迅速把时光偷走了一大块
嘎然而止的戏目,茅草石头屋的主人不见了
只留下空荡荡的老房子与孤独的老人
在摇曳的风中怀想著往日美好的石光
夜晚的茅草湾山上,鸣虫夜鸣接力,在万籁俱寂中,感觉像是在脑内滋滋作响。月明星稀,伴著几朵不寐的閒云,凉凉地走著。立春下雪后,首次来石头屋过夜,似乎没有什麽特别理由,好像只是想著「来陪陪老房子」吧?!
夜更深了,老屋破旧的木板门渗入些许凉风,摊开笔记,我一笔一划地构思著如何赋予「茅草石头屋」创新之机!想著山上缺水,首要之务「保养水资源」,其次才是改善老房子「过冬」的能力、然后学习与週遭的虫、草、花、鸟、兽共存共荣……,套句台湾流行台词:让我们慢慢看下去~~看下去~~看下去……。
(视频)
中国艺术大师侯晓强在费县芧草湾墙绘
直线条是「竹简」包覆著建物
像徵贯穿古今的历史时空,
在新旧合一的自然环境下,钓者坐在一只大鱼上无勾垂钓( 不贪婪),
鱼化为鹏,鹏上有一只小小的青鸟,代表人与万物、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