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捧起书,略倾斜,默读课文。”老师布置任务后,便走下讲台巡视。
同学们都在认真默读,教室里很安静,只能听到大家的呼吸声。
此时,金同学已经把书合了起来,正在发呆,而其他同学还沉浸在课文内容中。
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她是没有读完课文,正在偷懒呢!
我心中的怒火噌的上来了,决定立刻批评她。
我走到她身边,有些生气地说:“你读完了吗?”
“读完了。”她回答道。
“你根本没读完,其他同学还没读一半,是不是?”我有些生气地追问。
她不再回答,极不情愿地拿起语文书继续读,表情很是僵硬。我继续巡视,并没有太在意,我自信自己的判断。
巡视到后排时,我发现了不一样的景象,几位同学端坐在座位上,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我这才明白,原来默读速度很快的同学确实读完了,我草率了!
怎么办?我冤枉了刚才的那个女生。道歉吗?有点尴尬;不当回事吗?她是个“暴脾气”,容易受到外力影响,会不会心里记恨老师,影响未来学学习?
我的脑袋飞速转动,寻找解决之法,却不得其果,只能继续下一环节。
我问学生:“你们都读完了吗?我看到很多同学已经抬起了头,正自信地看着老师。”
果然,更多同学自信地回答:“读完了,老师。”
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办法了。
我赶紧表扬了大家:“你们的默读速度很快,读完以后,抬起头,自信地看着老师,学习习惯也不错。相信你们已经了解到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其实金同学对课文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她读了两遍。”
此话一出,教室里安静极了,没人发出一丝声音。
当时,我站在教室后面,没看到她的表情,我猜测,她一定十分惊讶,老师不按常理出牌,一会批评,一会表扬,让人捉摸不透。
同时,她应该很开心,不止因为表扬,还因为受到老师表扬的同学,可以增加两分的操行积分。
下课后,我也没有求证她是否真的读了两遍,一场小风波就此结束,始于误会,终于表扬。
有时,敢于自我剖析,勇于自我反思,对学生的行为感同身受,教育智慧便如灵感迸发一般涌出,自然而又顺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