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历史深处的喟叹——读《在故宫看见中国史》有感

五一有暇,终于读完了《在故宫看见中国史》,为何用“终于”,这本书,触及了我的本性。我和所有普通人一样,喜欢喜剧,喜欢爽文,喜欢高歌猛进,而本书的内容,从《变革者的诅咒》、《大唐王朝的至暗时刻》《檀渊:战争与和平》到《一般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袁崇焕余明代绞肉机》《1894,悲情李鸿章》,作者以故宫为线索,揭露了历史的真相,它往往不完美,往往以血肉为代价,如果说唐宋之前还能有舍有得,甚至得大于舍,读到近代史,欲自救而不得,民族的DNA狠狠动了,一读三叹,读完的过程也就艰难异常。




还是老规矩,读书笔记是为了记录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选择几个小节,略作表述吧。

一、檀渊模式,低下的民族脊梁,却迎来王朝难以言述的“缥缈”繁荣

檀渊之盟、绍兴和议,两次议和,换来了120年+135年的辉煌。是的,辉煌。此前,正统的历史书告诉我们,檀渊之盟是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于它背后的和平红利以及辉煌成就,我是知之甚少的,科技、文化的高度发展,火药、活字印刷、耐旱水稻的广泛使用,经济的空前发展,这个巨大的经济动物,创造了1.6亿的国家年度财政收入,后来的明朝及时在国力强盛时期,也只有它的十分之一,甚至有当时世界的75%的说法。

然而,低下的脊梁,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头,当年扔出去的回旋镖,总会以另一种方式,正中眉心。当宋徽宗的画出《瑞鹤图》,对自己创作的盛世无比肯定时,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知道,白鹤迁徙到中原,是气候转寒的标志,北方少数民族生存环境恶化,他们即将挥戈南下,北宋政治的黄金时代走向了终结,从艺术到科学,从祥瑞到覆灭,真相如此神奇,却又如此讽刺。过分依赖和谈的结果是,这个“重文轻武”的王朝,从此扔掉了汉唐时代睥睨四方、君临天下的磅礴之气,懦弱成为了王朝皇帝们的家族基因,越是繁华、富庶,他们越是失魂落魄、恐惧战争。他们亲手扔掉了自保的武器,并且再也没能站起来。

二、郑和下西洋,失之交臂的航海事业,竟是源于“无所不有”

郑和下西洋的开始与结束,竟然是一场帝王大型的“形式主义”,永乐大帝渴望用不世之功证明自己的继承正统性。动机如此荒诞,当然他是不可持续性的,“闭关锁国”才是当时大势。整个国家还没有做好接纳它的准备,从当时主导的儒家理论,经商仍是抵挡的、有损荣誉的职业;从国民之需求,梁启超先生说过,“中国何以不能伸权力于国外?那是因为平原膏腴,足以自己”,乾隆也告诉英国人,我们是“无所不有”的;从皇权所有者之认知,明庆之帝王,大多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他们心里,只有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这中短视的实惠观,无不来自底层文化的赐予,对于他们来说,大海不再意味着机遇,而是凶险的同义词。

如果说这只是郑和的事业悲剧,历史的洪流早已掩埋之,统治阶级的炫耀与好大喜功,绝不会是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而巧合就在,这场好大喜功,恰巧开启了民族航海事业的崭新一页,我们窥见了创造新的大航海历史的可能性,而文明的限定性难以抗拒,西方人在东方文明的启迪之下创造自己的新历史;反过来,传统的请打却使中国人染上了文化的自闭症。于是,这偶然打开的一扇窗,终是无情的闭合了。

三、袁崇焕与崇祯皇帝,共鸣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

明代的末代帝王——崇祯哀怨,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而事实是否如何,他与帝国的最后救星——袁崇焕之间的惺惺相惜与因爱生恨,很能说明点什么。

“宁远大捷”让袁崇焕踩着五彩祥云来到崇祯面前,英雄一世努尔哈赤的战后死亡,为他送上了绝妙的出场特效。接下来,袁崇焕许诺:五年复辽。崇祯给予了尚方宝剑,在帝国财政捉襟见肘的时候给予了所有支持,从任何角度来看,这一对都是君臣相合的佳话,是双向奔赴的典范。然而,袁崇焕最终死于“凌迟”,深受三千刀,甚至将他的肉标价出售,妥妥的爱情片画风一转变成恐怖片。

袁崇焕其人,英雄的光环之外,并非完人。他心中不乏正义、理想与激情,缺乏的是现实运作能力,缺乏体制磨合的耐心与技巧,他疏傲自信、不拘小节、一意孤行、不考虑后果,难与人合作——包括皇帝合作,这样一来,他的理想就只能成为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他不怕死,却不知保护自己。他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既是命运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崇祯之于袁崇焕。平日百般纵容,一旦大祸临头就翻脸不认人,这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陷害、一种诱杀。一个爱惜英雄的皇帝,与一个中心报效的英雄,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互补,相反却强化了各自的性格缺陷,陷入恶性循环而不可救药。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郑伯克段于鄢反复上演。然则,这次崇祯非郑伯,却行郑伯之事,不禁感叹,或许保护英雄除了最大力度的支持,更应该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

四、近代历史,当集权仍是主流,帝国的日薄西山,理所当然

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慈禧,没有任何被洗白的可能。早在太平天国之患解除,曾国藩入京述职,慈禧对于权力的“最关心”就表露无疑,甲午战争之时,旅顺大屠杀之刻,帝国太后的寿辰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尽显“大国气度”,仿佛如此,四海升平这层纸糊便仍能牢固异常。这中间,看到了曾国藩、李鸿章的努力,看到了被北洋海军的努力,看到了势如破竹的日本明治维新,甲午海战后的日本庆典与慈禧的六十寿宴,正如事务的两端,留下无端挣扎的心痛与无力。

挣扎这读完,历史的喟叹回荡在灵魂深处,让人战栗,回到信息大爆炸的当今,当我们失去“马后炮”的金手指,今时今日,以史为鉴,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