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天,来得突然,仿佛一夜之间,柳条绿了、桃花开了……春寒料峭中,苦菜等野菜也从冬天的枯树败叶中探出头来萌芽生长了,一冬的蕴蓄,已累积了丰富的能量和营养,此时是最鲜嫩最美味的时候。
居住在北京,挖野菜肯定没有在家乡方便了,可也不难,春游途中,自小练就的对野菜的敏感,一下子就发现一片苦菜连片的荒地,真像发现了宝藏一般。小铲翻飞,一棵棵半隐半露的苦菜就被挖了出来,春风里都弥漫开了苦味的芬芳。
春来野菜香。挖野菜,是过去年代农家孩子必备技能,放学后,带一把小铲,挎一个小篓子,再拿上一摞地瓜干和几棵大葱,边吃边呼朋唤友就到山上挖野菜了,挖来的野菜,老的喂鸡喂鸭,鲜嫩的人吃。
清明前的野菜最嫩最鲜的时候,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和喜好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多年来,开春是一定要想法去挖野菜的,主要是苦菜、荠菜和蒲公英。荠菜可食用的时候比较短,一般过了清明就老了,不好吃了。苦菜和蒲公英从春天到秋天都可以挖,不过质量还是春天的最好。现在荠菜都有种植的了,在上海的菜市场,就买过一把种植的荠菜,在酒店里用开水焯了,拌到方便面里吃,那味道虽然淡了些,可也比其它的菜鲜美多了。
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说“能吃苦才能享福”,还以为那个“苦”是苦菜,所以经常逼着自己吃苦菜,虽然难以下咽,想着以后可以享福,却也感觉不到多苦了。直到长大了,才明白母亲话的真正含义。
不过倒是养成了喜欢吃苦菜的习惯,特别是粗壮的苦菜根,洗得白白的,细细咀嚼,苦中有点淡淡的甜,还有一种醇醇带有泥土气的香。越吃越耐吃,那种味道,是山珍海味无法比拟的另类的美味。苦菜的吃法有好几种,蘸酱生吃;蒸菜团子吃;焯水后凉拌了吃;做小豆腐(家乡的叫法是“渣”)吃;炒鸡蛋吃;和上面粉蒸了吃,等等。
生活困难时,吃苦菜是为了充饥,现在的人吃多了肥甘厚味,吃点苦菜等野菜,既是对口味的一种调剂,同时也有益身体健康。苦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纤维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等的功效。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在漫长的为填饱肚子而挣扎的岁月,苦菜是人们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诗经》有云: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苦菜遍布全国,苦菜,总让人想到过去的苦日子,想到那部名著《苦菜花》和据此改编的电影的主题歌《苦菜花开满地黄》那凄婉悲凉的曲调。
苦菜习惯生长在贫瘠的土地里,只要有一点泥土,就会扎根生长,且越是贫瘠的土地,根扎得越深越长越粗,任你怎么挖,很难把全部的根挖出来,无奈中就“把根留住”了,又会重新发芽生长,年年岁岁,永不停息;而有幸生长在较肥沃土地的,根却又短又细,很容易被连根挖掉。这很耐人寻味!按理说肥沃的土壤,更容易扎根生长啊。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肥沃的土壤,只要一点点根就能吸收到养分和水分,就能支持它发芽、长叶、开花,没必要费力往下扎根了;而贫瘠的土地里,只有往下深扎,才能吸收到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所以根才会又粗又壮,这是坚韧的力量、顽强的生命力量!
有句古话“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意思是能够吃得苦,什么事情都能做成。虽然这菜根不是特指苦菜的根,但其中的内涵却有异曲同工之处。菜根,一是指极贱易得的东西,指贫困的生活;二是指坚韧,菜根默默无闻拼命向下,才能吸收营养,才能托起地上的茎叶。明代的宋应明,就从菜根的这些特性里得到启发,写出了流传至今、论人生修养和处世智慧的《菜根谭》。
如此看来,所谓的苦,不管是生活的困难还是遇事的挫折,岂不是人生向下扎的根吗?挨过、耐过、抗过的苦越多,根扎得越深,你向上的力量就越蓬勃和茁壮。
小小的不起眼的苦菜,既给了人们身体的滋养,还给了人们生命的启示,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了。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正是踏青赏春的好时节。让我们走出户外,融入大自然,挖几棵嫩绿的野菜,品尝春天的味道;采一把缤纷的鲜花,享受春天的美好。与天地同乐,感受自然的和谐;在春风里畅怀,释放内心的喜悦;感念万物恩泽,感恩时光馈赠,赐予向上的力量,滋养生命不息、地久天长。